《黄帝内经》对眩晕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脏腑经络来认识的,认为肝、心、脾、肾、胆等脏腑或经脉的病变均可导致眩晕的发生,而主要在于肝肾。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其病怒。”《素问·五脏生成篇》谓:“徇蒙招尤,……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素问·标本病传论》曰:“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上述论述以肝为主,兼及与之相关联的少阳经脉(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脾脏及太阴、阳明经。
同样,心肾之病亦可导致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时眩,……病本于肾。”“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时眩仆,……病本于心。”另外,结合《内经》针刺治疗多取足太阳及足少阴经穴,可推知其病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黄帝内经》对于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有外邪所中、肝风内动、气血冲逆与气血脑髓不足等。
如对肝风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择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指出各种风病震颤眩晕的病证,都属于肝脏之病,认为肝郁太过,可致肝阳上扰,肝风内动,而有眩晕耳鸣之病。
气血冲逆于上,气机逆乱,上实下虚,清空被扰也可导致眩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灵枢·五乱篇》“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2]。
由虚而致者多为髓海不足,如《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可见,《内经》认为眩晕之病,其病位在于巅顶脑部,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多与其病位有关。如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足太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经等亦都行于头部。从病因来看,既有外风,又有内风,因风性上行,善袭人体上部,至于虚证,更明确提出了系髓海不足,脑失所养而致。
《黄帝内经》对于头痛的认识,在病因上有外伤和风、寒、湿、火、热等外邪所中,邪气侵犯头部经络,阻塞不通,而发为头痛。如《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又有脏腑内生之火热邪气,上犯头部亦可致头痛,如《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头痛面赤无汗,……肺热病者,……头痛不堪,……”,《素问·腹中论》“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歧伯曰:病热者,阳脉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音chēn)胀而头痛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鼽衄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由于下虚上实所致者,其病在肾。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就眩晕与头痛而言,《黄帝内经》认为头痛之病主要在肾,多为下虚上实,而眩晕之病主要在肝,多为下实上虚。
在治疗上,《黄帝内经》13方中并无治眩晕、头痛之方,而是专于针灸治疗,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为主。上述二经皆有经脉行于头,而足太阳膀胱经又和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其治以肾为主之意昭然,这可能与《黄帝内经》“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的功能认识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