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晚清医家唐宗海所撰。唐宗海在临床上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治内科杂病,对于血证尤有心得,对后世血证的论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血证论》对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详细论述,充分反映了唐宗海对血证认识的独到经验与见解。
对于眩晕、头痛,唐宗海列“晕痛”证予以合并论述,特别是他着重论述了因血证所致晕痛的不同特点,认为“头晕痛虽是两病,失血之人,往往兼见二证”。认为伤寒杂病晕痛之证多主于风寒,血家晕痛,多是痰火。提出对于虚证晕痛,须分晕与痛两证,而后分别施治,认为头晕的病机主要是肝虚,肝血不足,则生风,风主动,故掉眩。在失血之人中,血虚生风者为多,可用逍遥散加川芎、青葙子、夏枯草治之;或但滋肝脏,以为息风之本,用左归饮加牛膝、巴戟天、杭菊花、细辛、枸杞。头痛的主要病机为肾虚,可用六味地黄丸加细辛、葱白、麝香治之。而唐宗海针对失血患者血虚的病理特点,主张在治疗上也可“不分晕痛,亦不分治肝治肾,总以四物汤,加元参、枸杞、肉苁蓉、玉竹、天麻、细辛、知母、黄柏、山茱萸、牛膝”。以补血养血,加滋肾柔肝之药以治,有执简驭繁之效。
唐宗海非常重视气血水火的密切关联,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认为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又赖脾为之枢。指出对于血证的治疗当从气血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运血者是气,而守气者为血。水病可以累血,而血病亦可累气。当治血理气,调和阴阳。他在治疗血证时常以治气为先,气虽生于肾,上主于肺,然运行上下则赖于脾。故唐宗海治血,必以治脾为主。对于血虚生风者,用逍遥散疏肝郁,健脾气,养肝血,并加川芎以行气散瘀;治疗血家痰气上攻晕痛时,以二陈汤健脾气,化痰涎,并加入防风、川芎、薄荷等调理气机。亦为其治疗血证晕痛的治疗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