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分型的现代研究

中医分型的现代研究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但在3个中医证型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阳亢质、痰湿质和平和质分别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37.4%、47.6%和15.0%。针对体质选择用药,这才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中辨体质的着眼点所在[26]。如李悦[31]等的研究表明,阳亢者在Ⅰ期高血压病中占39%;Ⅱ期占48%;Ⅲ期12%。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研究[27]表明,高血压病Ⅰ

(一)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研究

李泓等[18]对130例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及70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ALD)及血浆心房钠尿肽水平的检测,以讨论其与中医辨证分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基础PRA值低于健康人,而各型组间差异较大,阳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较多;阴虚阳亢型以正肾素、低肾素、正血管紧张素Ⅱ、低血管紧张素Ⅱ较多;阴阳两虚型以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Ⅱ、正血管紧张素Ⅱ为主。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但在3个中医证型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经治疗中医证型转变后,其血浆肾素水平也部分地发生相应变化。张玲端[19]等对11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血浆肾素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病Ⅰ期阴虚型以高肾素型为主;高血压病Ⅱ期气阴两虚型和高血压病Ⅲ型阳虚型以低肾素型为主。雷燕[20]等对51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了血浆雌二醇(E2),睾酮(T)及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发现高血压病患者E2水平及E2/T比值趋于上升,T有下降趋势,尤以肾虚组明显。血清β2-MG浓度和阳性率显著增高,且虚证与实证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尿β2-mG则两组与健康男性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提示,肾虚是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E2、T含量及血清β2-mG浓度的变化可作为高血压病虚实辨证的参考指标。顾红拙[21]等还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清β2-mG含量均超过正常值,且与中医分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血清β2-mG的含量依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的顺序升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这进一步提示:血清β2-mG的含量可以为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提供量化指标。黎杏群[22]等检测了17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与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作用有关的活性物质,结果发现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及阴虚阳亢型患者呈环磷酸腺昔(cAMP)、环磷酸鸟昔(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血栓素B2(TXB2)升高,心房钠尿肽(ANF),P物质降低。王裕颐[23]等测量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结果发现阳亢型24h平均动脉压呈白昼高、夜晚低的特点,阴虚阳亢型下午至午夜增高的特点,阴阳两虚型呈收缩压负荷升高的特点,阳虚型呈舒张压负荷升高的特点。

(二)中医辨证分型的体质学研究

体质主要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缓慢的环境因素作用下,个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形成的个体特殊性。相同的病因作用在不同的体质上,可能会产生与体质类型相应的病证。林谦[24]等调查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关系,发现各型体质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燥红质(阴虚质)和腻滞质(痰湿质)比例最高,分别占35.86%、31.27%。燥红质(阴虚质)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以及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增高,而血浆一氧化氮、心房钠尿肽含量降低;腻滞质(痰湿质)则引起血脂升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及相关酶活性降低。上述各种指标的变化均会加重高血压的病情及症状,提示燥红质(阴虚质)和腻滞质(痰湿质)两种体质可能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某种内在相关性。

钱岳晟[25]等通过对2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和血压、体量指数、心电图和生化等相关指标测定,探讨不同证型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阳亢质、痰湿质和平和质分别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37.4%、47.6%和15.0%。从体态上,痰湿质属于肥胖型,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以痰湿质组最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最低;另外,心电图的异常率痰湿质明显高于阳亢质组。说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阳亢质和痰湿质是两大基本类型,痰湿质高血压患者多数属于肥胖型,预后可能要比其他体质的患者差。

中医辨证分型中注重体质因素更重要的着眼点是临床用药,例如,同是收缩压偏高,体质壮实者多选平肝、潜镇的药物,如代赭石、磁石、石决明,意在快速降压,平肝潜阳;而体质虚弱者应在补益方中加入一些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天麻、牛膝、三七等,否则因体质不能耐受重镇,反而加重头晕目眩等症状,降压效果也不好。又如中年人血压升高与年老体弱之血压升高,在治疗上也必须兼顾体质。中年人以平肝、化痰疏理气机、活血化瘀等方面为主,年老体弱则以调补为主,如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归脾汤中加一些具有降压效果的单味药效果较好,年老体弱最不耐受重镇、泻下、破气,药力过猛、破耗太过,反而会导致心肾功能减弱,临床细心观察,会发现部分患者因降压无效反致病情加重。针对体质选择用药,这才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中辨体质的着眼点所在[26]

(三)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高血压病分期的对应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学者[27]认为高血压病Ⅰ期患者的体质较强,多以阳亢为主兼有阴虚;病情发展至Ⅱ期阶段,肝阳亢盛,伤耗阴血,下劫肾阴,由实证突出转为以虚证为主,肝肾阴虚成为主要矛盾。20世纪90年代末期,陈金水等[28]认为,肝火上炎型和痰浊内蕴型主要分布在Ⅰ期,肝肾阴虚型主要分布在Ⅰ和Ⅱ期,心肾两虚型主要分布在Ⅲ期,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发荣[29]则认为,肝火亢盛型以Ⅰ期多见,阴虚阳亢和痰湿壅滞型以Ⅱ期居多,而气虚血瘀与阴阳两虚型则以Ⅱ期、Ⅲ期多见。而郑新等[30]则认为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多见于Ⅰ期,分别占到66.6%、60.2%,而肝阳上亢型多见于Ⅱ、Ⅲ期,约占57.7%。

(四)中医不同证型与动态血压关系的对应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注意到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其血压值在昼夜间有规律性波动。如李悦[31]等的研究表明,阳亢者在Ⅰ期高血压病中占39%;Ⅱ期占48%;Ⅲ期12%。阴虚阳亢者在Ⅰ期中占47%;Ⅱ期占43%;Ⅲ期占8.7%。阴阳两虚者在Ⅰ期中占27%;Ⅱ期占58%;Ⅲ期占15%。阳亢及阴虚阳亢型在Ⅰ期患者中占比例略大,而阴阳两虚型在Ⅱ、Ⅲ期患者中所占比例略大于其他两型。张玲端[19]等的研究发现,原发高血压病Ⅰ期以阴虚为主,阴虚证和阴虚阳亢证为主要证型;原发高血压病Ⅱ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气阴两虚证和气阴两虚兼瘀证为主要证型;原发高血压病Ⅲ期以阳(气)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研究[27]表明,高血压病Ⅰ期多以阳亢为主兼有阴虚;高血压病Ⅱ期由实证突出转为以虚证为主,肝肾阴虚成为此时的主要矛盾。

王裕颐等[23]观察到高血压患者阳亢组血压呈昼高夜低,阴虚组血压呈昼低夜高的规律性变化;阴阳两虚组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阳虚组以舒张压负荷升高为主,后两者的昼夜节律不明显。夏亦嗣等[32]在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证型关系时发现,偏阳亢型和偏阴虚型的收缩压、偏阳亢型的舒张压均是昼高夜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偏阴虚型患者的血压无论昼夜均较偏阳亢型患者高,提示偏阴虚型患者的病情较偏阳亢型患者为重。脉压较大,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李洪波等[33]指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阴虚阳亢型关系密切(P<0.01),而其余各型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无相关性(P>0.05)。阴虚阳亢是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主要病机,这与夏亦嗣以人体一天阴阳之气的消长来解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及与阴阳证型关系密切的结论相同。张世亮等[34]对72例阳亢型和阳虚型高血压病患者研究发现,两型皆呈显著昼高夜低的特点,但前者昼夜差较大,以舒张压负荷升高为主,脉压较小;后者昼夜差较小,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脉压较大,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杨海燕等[35]则认为,无论阴虚阳虚,患者的血压均呈日高夜低的现象,而偏阴虚患者无论日夜均较偏阳虚患者有升高趋势,尤以夜间升高明显且夜间血压负荷亦高于偏阳虚患者,说明偏阴虚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较偏阳虚型重(P<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