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病患者脉象的研究
早在1957-195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教授依据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教授马大猷的协助下,制成以酒石酸钠为换能原件的“寸关尺脉搏描记仪”,由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和杨树千同时把脉,对400 例17种脉象图与心冲击图、心电图和心音图做了同步描绘,其中包括168例高血压病弦脉。陈可冀等学者将高血压病弦脉分为3级,发现其病理波形主要发生在心室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其产生机制主要是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并与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或机体对该物质敏感性高有关[40]。
1993年,李果刚[41]也选择高血压病患者为对象,模拟中医用3指切脉的方法。测试结果也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在脉形上多呈弦脉,参照其他心功能指标可为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按:现代医学认为血压水平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两个因素,且以后者为主要因素。外周血管阻力则主要与血管口径和血液黏度有关,而血管口径则受到神经、体液和血管本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管硬化是最为常见因素。而高血压病又常常导致动脉硬化,如其早期表现为全身细动脉和小动脉痉挛,日久管壁缺氧,呈透明样变性,亦称为细动脉硬化。另外,长期血压升高和细动脉反复痉挛可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合成基膜样物质增多,与渗入内膜下的血浆蛋白融合在一起。随着疾病的发展,内皮下的玻璃样物质积聚越来越多,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中膜平滑肌可被压萎缩,使细动脉管壁弹性减弱变脆。动脉血管的这一变化,体现在中医四诊,则见以弦脉、细脉,而尤以弦脉为主。在中医学看来,弦脉主要见于肝脏之病,因此动脉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会影响中医辨证的结果。
虽然中医学素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历代医家也多以肝为病机中心,遂致现代医家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也多从肝论治,且主以平肝潜阳之法,认为本虚标实,风、火、痰等邪上犯所致。但从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来看,其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和饮食因素及钠的代谢关系密切。认为饮食中钠盐含量过高,本病的发病率也较高,而每日摄入量低于6g者,则不易发生高血压。在钠的代谢中,肾脏的作用至为重要,而高血压病对于实质脏器的损害也以心、脑、肾为主。虽然中医学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器有很大差异,但其功能实体仍以西医学的脏器为基础,因此在辨证治疗时,应辩证地看待脉象所示,四诊合参,不可拘泥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
(二)高血压病患者舌象的研究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来讲,舌尖与舌下络脉的改变,除可作为中医血瘀证的诊断指标外,还可辅助判断其有无心脑损害和疗效与转归[4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