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补肝阳法

温补肝阳法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某,男,65岁,干部。证属肝阳不足,寒邪阻脉。治以温补肝阳,温经通脉为主。予温肝降压I号方。血压18.7/12.0kPa,自4月18日起嘱患者改服温肝降压Ⅱ号方,每周1次,共服1年,巩固疗效。笔者认为,以温肝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失为中医特色之一,只要临床上确实见有上述症状,即可考虑使用本治则而不必拘泥于常法。

一般说来,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多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亏、气虚血瘀和痰浊阻络等证型,极少把肝阳虚证列入其中,但朱倩[25]等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及妇女围绝经期患者,除表现出一些阳虚征象,如畏寒、肢冷、肢麻、脉沉细等征象外,还常有一些与古文献中记述的肝虚寒象一致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目糊、肢麻肉、烦躁易怒、腰酸疲乏等,以温补肝阳的治则诊治可获良效,遂自拟温肝降压Ⅰ号(甘菊、独活、天麻、当归各15g,白蒺藜、杜仲、白术、龙胆草、吴茱萸、决明子、柏子仁各12g,桂枝、细辛各9g,酸枣仁、五味子各30g,牛膝20g)和温肝降压Ⅱ号方(菊花、白术、柏子仁各12g,天麻、杜仲、当归各15g,酸枣仁、五味子各30g,决明子20g),治疗51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医案

王某,男,65岁,干部。1991年4月2日诊。患高血压病10余年,曾用复方降压片、利舍平等多种降压药治疗,然血压一直未能控制至正常,常觉头痛、头晕、眼花、短气,近2个月来,耳鸣加重,视物模糊,上肢麻木,疲乏易怒,筋惕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血压24.0/14.7kPa,胆固醇360mg/dl。X线及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大。眼底见动脉变窄,尿蛋白()。西医诊断:高血压病I期。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阳不足,寒邪阻脉。治以温补肝阳,温经通脉为主。予温肝降压I号方。

4月17日二诊,服药15剂后头晕目眩、头痛明显减轻,畏寒肢冷、肢麻消失,未见耳鸣、视物模糊之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血压18.7/12.0kPa,自4月18日起嘱患者改服温肝降压Ⅱ号方,每周1次,共服1年,巩固疗效。

随访1年,血压每2周测1次,均保持在20/12kPa以下,主要症状如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烦躁等再未出现;每个月化验检查1次,血脂、血浆肌酐、尿常规等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眼底检查:未见动脉变窄。

按语

唐宋以前的中医典籍里确有肝阳气虚证治记载,如隋代巢元方等的《诸病源候论》卷十五曰:“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华佗《中藏经》:“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宋代《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痛,性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治疗肝虚寒的临床方剂也有不少,仅《普济方》中便收录了40余首,包括《千金方》中的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中的补肝薯蓣散等。但是,近代中医临床上的肝虚寒证确实鲜见。笔者认为,以温肝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失为中医特色之一,只要临床上确实见有上述症状,即可考虑使用本治则而不必拘泥于常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