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骨折分类标准就是骨折分类的一把“标尺”。从粗浅的表面现象(骨折畸形方向),到不甚深刻的内部本质(骨折线特征),再到更深刻的本质(骨折损伤程度),反映了人们对骨折分类认识的逐渐深入的过程。
骨折分类的历史远远超过X线被发现的历史。在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前,骨折的分类都是根据受伤肢体的临床表现划分的(即畸形位置这一表面现象)。如Colles骨折(1814),是指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形成餐叉样畸形的骨折。只要具有这一临床表现的桡骨远端骨折,均被认为是这一类型。又如Pott骨折(1765),是指胫腓骨远端骨折且具有内翻畸形这一特征的表现。
X线被发现以后,人们对骨折的理解迅速深入,对骨折治疗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产生了大量的骨折分类方法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使用的骨折分类方法几乎全部是根据X线片的骨折特征划分的,其指标包括骨折线的部位、骨折块数目和骨折块的移位等。根据X线片分类,通常是观察正侧位片,有时再加上左右斜位、内旋位和外旋位等。要做到正确的骨折分类,读片医师必须做到:①准确地发现所有的骨折线;②分辨出各骨折碎片的起止和特征;③描述出各骨折碎片的相互关系;④准确地计算出各骨折片移位或成角的程度(与未骨折时的正常位置比较)。虽然历史上曾有无数的骨折分类方法被提出,但只有那些久经时间考验而仍然有效的分类法才沿用至今,如踝部骨折的Lauge-Hansen分类(1954)、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类(1961)、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类(1970)、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类(1979),等等。
近来,增加了CT扫描骨折分类,对关节内骨折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目前临床有几个CT骨折分类法被广为使用,最常用的是Sanders等(1993)依据跟骨距下关节半冠状位扫描提出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法。
骨折的磁共振(MRI)分类和超声波分类亦有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