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X线片的拍摄质量差别很大,因此其质量好坏当然会影响判读与分类的准确性。有不少研究将同一观察者的前后差异(intraobserver variability)归结于X线片质量的变化。但也有研究认为,提高X线片的质量可能并不会提高不同观察者之间的诊断符合率(不是诊断正确率)。如1997年,Dirschl等用Ruedi-Allgower分类系统研究胫骨Pilon骨折时,要求观察者不仅对骨折进行分类,而且对X线片的质量能否满足分类需要给出答案(是或否)。结果发现,不同观察者对骨折分类的Kappa值为0.38±0.046,对X线片质量评定的Kappa值为0.43±0.048,而且骨折分类结果的符合率和X线片质量评定结果的符合率没有关系。
CT或MRI扫描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研究发现增加这些资料,似乎也不能在X线片的基础上提高观察者之间的诊断符合率。Bernstein等(1996)用CT扫描研究了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类),Chan等(1997)用CT扫描研究了胫骨平台骨折,Martin等用CT扫描研究了胫骨Pilon骨折,均发现CT影像并不能增加不同观测者之间骨折分类的符合率。Katz等(2001)用CT扫描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发现增加CT资料虽然不能提高骨折分类的符合率,但有时能改变医师的治疗计划并提高对治疗方案的符合率。2004年,Dahlen等对35例经X线片诊断为AO/OTA分类A2和A3型(关节外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CT扫描,结果发现,57%患者有关节内骨折线而被错误的分型。2002年,Yacoubian等报道了MRI对胫骨平台Schatzker分型的作用:3个创伤骨科医师先仅根据X线片分型,其Kappa值是0.68;增加CT片后分型,其Kappa值是0.73;增加MRI片后分型,其Kappa值是0.85。虽然分型的符合率逐渐提高,但差异并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