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臂骨折的分类

前臂骨折的分类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孟氏骨折中,尺骨骨折的成角方向与桡骨头脱位的方向一致。1991年,Jupiter按尺骨骨折的水平不同,对后方孟氏骨折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共有4型。因此后方孟氏骨折多发生在老年女性的站立位跌倒,骨质疏松是其原因之一。Galeazzi指出,DRUJ的脱位或半脱位有时并不一定在骨折急性期出现,而是在骨折外固定的治疗中出现。盖氏骨折有许多同义词,如反孟氏骨折,Piedmont骨折,Darrach-Hughston-Milch骨折等。

1.孟氏骨折(Monteggia fracture) 1814年,意大利米兰市的骨科医生Monteggia首先描述了尺骨近中1/3交界处骨折伴桡骨头前脱位的病例。1962年,Bado使用了“Monteggia lesion(孟氏损伤)”这一名称,并将其扩展为“尺骨的任何骨折合并上尺桡关节脱位”,同时根据桡骨头脱位的方向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表3-21,图3-26)。在孟氏骨折中,尺骨骨折的成角方向与桡骨头脱位的方向一致。

表3-21 孟氏骨折的Bado分类

图3-26 孟氏骨折的Bado分类

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

对孟氏骨折的Bado分类,有以下2点需要加以说明。

(1)尺骨近侧1/3段的骨折,如果不涉及滑车沟(鹰嘴),多数都会伴有上尺桡关节的脱位(桡骨头相对于尺骨切迹),也同时伴有桡骨头和肱骨小头的脱位,即孟氏骨折。

(2)孟氏骨折的概念中不包含肘关节脱位,即肱尺关节的解剖关系正常。

2.后方孟氏骨折(posterior Monteggia fracture) Penrose(1951)和Pavel(1965)等发现,向后方脱位的孟氏骨折(posterior Monteggia fracture)往往有3个特征(图3-27):①尺骨在冠突的远侧发生粉碎骨折,多在前方有1个三角形或四方形骨块;②桡骨头后脱位;③桡骨头前方有一剪切的三角形骨块(被肱骨小头撞击)。1991年,Jupiter按尺骨骨折的水平不同,对后方孟氏骨折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共有4型(表3-22,图3-28)。

表3-22 后方孟氏骨折的Jupiter分类

图3-27 后方孟氏骨折

图3-28 Jupiter对后方孟氏骨折的分类

对于后方孟氏骨折的Jupiter分类,有以下4点需要加以说明。

(1)后方孟氏骨折可以看成是肘关节后脱位(肱尺关节)的变形,只不过以骨折代替了韧带损伤。因此后方孟氏骨折多发生在老年女性的站立位跌倒(低能量损伤),骨质疏松是其原因之一。

(2)Jupiter强调后方孟氏骨折以A型和B型最多见,不仅上尺桡关节损伤,而且多伴有肘关节(肱尺关节)的不稳定。

(3)因为尺骨前方皮质粉碎(有楔形骨块),骨折有向后成角的趋势,固定时需注意前方的稳定。

(4)桡骨头的劈裂骨折块均位于前方。

3.盖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 1934年,Galeazzi报道了桡骨远段中下1/3交界处的单一骨折伴有下尺桡关节(DRUJ)脱位或半脱位,后人将这一损伤称为盖氏骨折,亦称盖氏骨折脱位。由于前臂旋前肌肉和纵向长肌肉(如肱桡肌)的牵拉,盖氏骨折往往不稳定(图3-29)。Galeazzi指出,DRUJ的脱位或半脱位有时并不一定在骨折急性期出现,而是在骨折外固定的治疗中出现。盖氏骨折有许多同义词,如反孟氏骨折,Piedmont骨折,Darrach-Hughston-Milch骨折等。

1994年,Macule等将盖氏骨折分为3型:①Ⅰ型,骨折发生于桡骨茎突近侧0~10cm的范围内;②Ⅱ型,骨折发生于桡骨茎突近侧10~15cm的范围内;③Ⅲ型,骨折发生于桡骨茎突近侧15cm以上。2001年,Rettig和Raskin从治疗的角度,将盖氏骨折分为2型:①Ⅰ型,骨折发生于桡骨远端中部关节面近侧7.5cm以内,在手术固定骨折之后,下尺桡关节多数仍有显著不稳定;②Ⅱ型,骨折发生于桡骨远端中部关节面近侧7.5cm以上,骨折固定之后,下尺桡关节多数是稳定的。

图3-29 盖氏骨折的移位

因为软组织肿胀严重,盖氏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片,其X线片具有以下2个特点。

(1)桡骨骨折常为短斜行,有短缩(正位片)和向背侧成角(侧位片)。

(2)当有下列表现时,表示有DRUJ损伤:①尺骨茎突基底骨折;②正位片有DRUJ间隙增宽;③侧位片桡骨移位明显;④桡骨较尺骨远端短缩>5mm,出现“尺骨正性”。

4.Essex-Lopresti损伤 高处坠落时强大的轴向暴力作用于背伸的腕关节,常会导致肘部的桡骨头骨折、腕部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和前臂的骨间膜撕裂,常被称为“三联损伤”。1931年,Brockman首次报道了1例这类损伤的患者发生迟发性桡骨向近侧移位。1951年,英国空军军医Essex-Lopresti详细描述了2例急性损伤的患者,均同时存在下尺桡关节分离、桡骨头骨折和骨间膜撕裂所致的前臂纵向不稳定(图3-30)。以后,此类急、慢性损伤即被称为“Essex-Lopresti损伤”,亦称为“前臂纵向不稳定”。

图3-30 Essex-Lopresti损伤

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发现,桡骨的长度是维持前臂纵向稳定的第一位因素,而骨间膜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为次要因素。Essex-Lopresti损伤的诊断有以下3条:①前臂纵轴高能量暴力损伤后有腕尺侧、肘桡侧和前臂尺桡骨间压痛;②摄片可见桡骨头(颈)骨折,多为粉碎的Mason第Ⅲ型;③桡骨向近侧移位,产生相对的尺骨向远侧移位。如腕部X线片发现尺骨向远侧纵向移位超过7mm,则提示骨间膜完全破裂和继发性桡骨向近侧移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