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股骨粗隆间的解剖范围,是指股骨颈关节囊外至股骨小粗隆的下缘。

股骨粗隆间的解剖范围,是指股骨颈关节囊外至股骨小粗隆的下缘。不少学者认为:对一个实用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类系统,其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区别出骨折类型的稳定和不稳定。Baumgaertner等认为:所谓稳定,就是骨折在复位和用现代器械把持固定之后,能够有承担生理负荷(负重)的能力。或者说,稳定骨折(stable fracture)是指后内侧皮质仅有一处骨折,并且在复位和固定之后,能够承担生理性压力负荷而不再移位;不稳定骨折(unstable fracture)是指后内侧大的骨折块、多个骨折块或反粗隆骨折,尽管经过复位和固定,骨折依然会由于轴向负荷而产生塌陷移位。

1.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分类 1949年,Evans通过对10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的分析(闭合复位骨牵引),按骨折的稳定性(骨折线的方向),和不稳定骨折经手法操作后获得稳定复位的可能性,将粗隆间骨折分为2大类5个亚组(表3-64,图3-79)。Evans认为,稳定复位的关键是恢复后内侧皮质的连续性(相互抵着)。

表3-64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分类

图3-79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分类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分类,有2点需注意。

(1)Evans分类的稳定型骨折,相当于AO/OTA分类的31A1和31A2.1,其第二类(反斜型)相当于AO/OTA分类的31A3。

(2)粗隆间反斜骨折(reverse oblique fracture,图3-80)最早由Evans从普通的粗隆间骨折中予以鉴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反向斜行的骨折线(即反粗隆间线)从内侧近端向外侧远端走行,导致远侧骨折段因为内收肌的牵拉而有内移的倾向。其实,许多粗隆下骨折的分型中也包含了这一类型。

图3-80 反斜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2.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Jensen分类 1975年,Jensen和Michaelsen对Evans分类进行了改良,他们认为随着大、小转子骨折块数目的增加,骨折的稳定性就会相应的降低(表3-65,图3-81)。

表3-65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Jensen分类

图3-8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Jensen分类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Jensen分类,有以下2点说明。

(1)1980年,Jensen等报道了用现代技术(动力髋螺钉、近端髓内钉等)治疗的234例患者,以初始获得的骨折复位和以后的丢失作为评价指标,对比了5种不同的骨折分类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发现这一改良的Evans-Jensen分类法较其他方法更加有效。

(2)在滑动加压技术出现之前,用固定角度的钢板(fixed-angle plate)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的任何移位通常都是难以接受的。然而,滑动加压技术可使内固定沿股骨颈长轴滑动,减少切出(cutout)或穿入(perforate)股骨头的危险,这种术后骨块间的轴向移位(继发性移位)通常仅造成远侧肢体的缩短,并不造成内固定和治疗的失败。临床应将这种轴向移位同那种成角移位(常导致快速完全的移位和失败,如器械在股骨头内的切割)区别开来。

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Kyle分类 1979年,Kyle在Evans分类的基础上,将股骨粗隆间骨折按照累及的范围和移位程度,分为4型(表3-66,图3-82)。

表3-66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Kyle分类

图3-8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Kyle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