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胫腓骨干骨折是长管骨中最常见的骨折。四肢骨干骨折的分类,有其普遍规律,多是按照骨折的部位(上、中、下1/3段),骨折的形态(横行、斜行、螺旋形、粉碎、多段等)等进行分类。但骨干骨折在小腿有其特殊性,因为小腿前内侧的软组织很薄弱,容易发生软组织并发症,因此必须考虑软组织损伤的特征。
1.胫腓骨干骨折的Johner-Wruhs分类 1983年,Johner和Wruhs提出对胫腓骨干骨折按照其骨折形态学进行分类,认为骨折形态与损伤机制有关,也代表了损伤能量的大小。该分类将胫腓骨干骨折分为3型9个亚型(表3-88)。
表3-88 胫腓骨干骨折的Johner-Wruhs分类
(续 表)
对于Johner-Wruhs分类,有以下2点需要说明。
(1)这一分类法为Müller和AO/ASIF小组所采用,也为OTA所认可。这是目前公认的最科学的胫腓骨干骨折分类系统。
(2)这一复杂的分类系统没有考虑骨折移位程度和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2.胫骨骨折的改良Ellis分类 1958年,Ellis采用“移位程度、粉碎程度和伤口严重程度”三项参数,将胫骨干骨折分为轻、中、重三级。1965年,Edwards对其增加了软组织损伤的内容。1975年,Leach对这一分类法进行了补充。1998年,Trafton结合了Gustilo-Anderson 和Tscherne-Oestern对软组织损伤的分类内容,对胫骨骨折的Ellis分类进行了修订,共采用5个参数,将骨折分为轻、中、重3级(表3-89)。临床使用时采用最严重的一个因素对骨折进行分级。
表3-89 胫骨骨折的改良Ellis分类
影响胫腓骨干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如骨折类型(简单、楔形、粉碎),损伤机制(扭转、折弯、挤压),能量高低,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伤口,污染程度,骨折移位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等,但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分类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往往太过复杂。因此,简单而包含了主要参数的改良Ellis分类,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