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选择】 根据肩关节疼痛部位确定病变经络。手太阴肺经病变:肩前、腋前纹头上方疼痛,主要以肩臂后伸、后背上抬、外旋动作受限,点按局部压痛明显。手阳明大肠经病变:肩峰下端、三角肌外侧疼痛,主要以肩关节上抬、肩臂外展上举动作受限,点按局部压痛明显。手少阳三焦经病变:肩峰后下方、三角肌外侧后缘疼痛,主要以肩臂外展上举、后伸、后背上抬、屈肘抱肩动作受限,点按局部压痛明显。手太阳小肠经病变:肩胛冈外侧下缘、腋后纹头上方、肩胛区疼痛,主要以肩臂屈肘抱肩、梳头动作受限,点按局部压痛明显。多经病变:具备上述两组以上症状则确定为2条以上多经病变。
【治疗方法】 第1步,选病变经络远端腕关节以下五输穴点刺,不留针;手太阴经病变取鱼际、太渊,手阳明经病变取三间、阳溪,手太阳经病变取腕骨、后溪,手少阳经病变取液门、中渚。以1寸毫针快速刺入所选穴位,进行小幅度提插捻转,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肩,活动2~3min,肩关节疼痛缓解或暂时消失后即拔针,让患者稍事休息。如为多经病变则增加相应穴位。第2步,选病变经络病理反应点针刺,选病变经络上2个最明显的病理反应点(腕关节以上、肘关节以下)针刺,采用1.5寸毫针直刺,通电15min。如为多经病变则增加相应穴位。第3步,病变经络循行肩关节局部穴位刺络放血拔罐,留罐10min。手太阴经病变取肩内陵、中府,手阳明经病变取肩髃、肩髎,手太阳经病变取肩贞、臑俞、天宗,手少阳经病变取肩髃、臑会。以三棱针快速散刺所选穴位,刺络后拔罐10min。30例患者均采用循经三步针法治疗,10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 温通经络,疏散风寒。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全部有效,针1~2次起效者22例,针4~5次起效者8例。其中痊愈8例,显效18例,好转4例,痊愈显效率为86.7%。1~3个月内随访25例,有效23例,近期有效率为92.0%;半年后随访22例,有效19例,远期有效率为86.4%。
【经验心得】 经络诊察,其渊源于《内经》,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在症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审、循、切、按、扪等方法对人体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皮部及腧穴等进行诊察,寻找颜色、形态、感觉等方面的异常,从而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谈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扁鹊心书》亦云:“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经络为识病之要道……”指出“察经络,知其变而后治其变”的重要性,诊察经络是进一步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应继承传统方法,发挥它的优势,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循经三步针法中“点刺远端五输穴”依据于腧穴的远治作用及腧穴的主治规律,即“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点刺所选五输穴多为输穴、原穴和经穴。输穴可益气化湿,原穴可益气、温阳、通络、祛邪,经穴可温通经络、疏散风寒,三穴合用可宣痹开结,共除肩关节“风寒湿”之痹阻。电针病理反应点可起到运行气血、散结导滞、疏通经络之作用。在疼痛局部刺络拔罐,可活血化瘀,祛痰通络,去瘀而生新。《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循经三步针法正是将三步合于一体,发挥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从而达到疏通经络、通络止痛的目的,故通则不痛而解肩痛。
【方剂来源】 姚 军.循经三步针法治疗肩周炎3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4,24(3):1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