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脏的解剖结构 肾脏俗称腰子,外形似蚕豆,位于腹膜后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其中含有丰富的血液,属于机体的实质性器官。肾实质分为色深的皮质和色浅的髓质两个部分。皮质位于肾实质的表层,内含丰富的血管,厚度约5毫米,主要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一个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构成一个肾单位。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进入血管极后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每一个肾脏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髓质位于皮质的内层,约占肾实质的2/3,血管较少,呈淡红色,由8~18个肾锥体构成。由肾实质在肾门内围成的腔隙,称肾窦。肾窦中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神经、肾小盏、肾大盏和肾盂等通过,其间充填有脂肪组织。肾盂的容量,成人约为3~10毫升。肾盂出肾门后,逐渐变细形成下行的输尿管。肾脏的大小每人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正常男性平均长10厘米,宽5厘米,厚4厘米,重量平均为134~148克。女性肾脏的大小和重量均略小于同龄的男性(图1-1)。
图1-1 肾脏的解剖结构
2.肾脏的微细结构 肾脏的微细结构是指肾单位而言。一个肾单位中包括一个肾小体和一条相连的肾小管。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进入血管极后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一般每个肾小球包含有5~8个毛细血管小叶,这样的网状结构有利于增加肾小球的滤过面积。然而也易于使血液内的异常物质,如免疫复合物等沉积在毛细血管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是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呈扁平梭形,与血流接触;内皮细胞之间布满了直径70~100nm的小孔,亦称窗孔;内皮细胞带有丰富的负电荷;内皮细胞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第一道屏障,它可使血细胞及一些大分子物质不被滤出。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成年人基底膜的厚度一般为300nm。基底膜由内疏松层、致密层及外疏松层三层组成,其间埋藏有凝胶物质,主要由胶原、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三类成分构成。基底膜带负电荷,是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的重要组成。基底膜还可以保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通透性。上皮细胞贴附于基底膜的外侧,亦即肾小囊的脏层,故又称脏层上皮细胞。又由于上皮细胞形成多数足突,所以又称为足细胞。足突之间的空隙,称为裂孔,直径约为40nm。上皮细胞也带负电荷。上述的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三层结构统称为肾小球的滤过膜。联系并支持肾小球毛细血管小叶的中央部分组织称为系膜,系膜区有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及清除异物的功能。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系膜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参与肾小球的炎症反应。肾小囊亦称包曼氏囊。囊的外层为壁层,内有壁层上皮细胞。囊的内层为脏层,内有脏层上皮细胞,前已述及。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称为球囊腔,原尿经球囊腔流向尿极(图1-2)。
图1-2 肾小囊的结构
肾小管和肾小体相连,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平均长度为30~38mm,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其主要功能为重吸收;第二段称为细段,特点是管径细,管壁薄。细段主要是通过对水的主动和被动重吸收,在尿液的浓缩方面起重要作用;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远端小管的主要功能是对钾、钠、氯化物的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调节(图1-3)。
图1-3 肾小管的结构
关于肾脏血管系统的循行:双侧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的两侧,肾动脉进入肾门后,进行逐级分支,位于肾锥体的侧方者,称为叶间动脉,叶间动脉走行至皮髓质交界处,发出与叶间动脉垂直的与肾表面平行的弓状动脉,自弓状动脉向皮质发出多数呈放射状的分支,称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再分支则形成入球小动脉,然后在肾小球内形成毛细血管襻,再汇集为出球小动脉。接着迅速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而后汇入小叶间静脉,注入弓状静脉,及至叶间静脉,在肾门处汇集为肾静脉,最后注入下腔静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