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确诊标准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确诊标准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病因 慢性肾衰的病因是指慢性肾衰的基础疾病而言,其原发性基础疾病主要有慢性肾炎、部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炎、多囊肾等。因而,每一个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以便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处理滤液的功能。现已明确,慢性肾衰的进展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病因 慢性肾衰的病因是指慢性肾衰的基础疾病而言,其原发性基础疾病主要有慢性肾炎、部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炎、多囊肾等。其继发性基础疾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肾淀粉样变性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等。另外,有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梗阻性疾病如肾结石、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肿瘤。其他病因,还有恶性肿瘤、药物中毒、金属中毒等。

在慢性肾衰的基础疾病中,原发性肾脏疾病以慢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最常见;继发性肾脏疾病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最为常见。近年来据西方国家统计,在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第一位,为27.7%;高血压占第二位,为22.7%;肾小球肾炎为21.2%,肾炎已由以往的第一位降为第三位;多囊肾占3.9%;其他各种疾病共占22.7%。在我国,慢性肾衰的病因依次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小管间质肾病等。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及生活方式改变,继发性肾脏病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高。

2.发病机制 慢性肾衰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有下述主要学说:

(1)健存肾单位学说和矫枉失衡学说:肾实质疾病导致相当数量肾单位破坏,余下的健存肾单位为了代偿,必须增加工作量,以维持机体正常的需要。因而,每一个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以便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处理滤液的功能。但如肾实质疾病的破坏继续进行,健存肾单位越来越少,终于到了即使倾尽全力,也不能达到人体代谢的最低要求时,就发生肾衰竭,这就是健存肾单位学说。当发生肾衰竭时,就有一系列病态现象。为了矫正它,机体要做相应调整(即矫枉),但在调整地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代价,因而发生新的失衡,使人体蒙受新的损害,这就是矫枉失衡学说,它是健存肾单位学说的发展和补充。

(2)肾小球高滤过学说:当肾单位破坏至一定数量,余下的每个肾单位代谢废物的排泄负荷增加,因而代偿地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而上述肾小球内的“三高”可引起: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系膜细胞和基质显著增生,肾小球肥大,继而发生硬化;②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损害肾小球而促进硬化;③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尿蛋白增加而损伤肾小管间质。上述过程不断进行,形成恶性循环,使肾功能不断进一步恶化,这就是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3)肾小管高代谢学说:慢性肾衰时,健存肾单位的肾小管呈代偿性高代谢状态,耗氧量增加,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可引起肾小管损害、间质炎症及纤维化,以致肾单位功能丧失。现已明确,慢性肾衰的进展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4)尿毒症毒素学说:尿毒症毒素有多种,小分子毒素指分子量小于500者,如尿素、肌酐、胍类等;中分子毒素指分子量500~5000者,中分子毒素对造血系统抑制明显,而且在有心包炎和神经病变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大分子毒素指分子量为5000~50000者,如甲状旁腺素、β2微球蛋白等。慢性肾衰时体内多种毒素清除障碍,蓄积于血液中可出现机体自身中毒的各种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