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又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持续的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反酸、烧心、便秘或腹泻等症状4周以上,但通过目前的检测手段未发现消化性溃疡、肿瘤、食管炎和肝、胆、胰腺及其他脏器的器质性病变者。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非常明显,患者因此长期求医服药,感到十分痛苦,但客观检查并无特殊异常,胃镜下只见有轻度胃炎征象,究竟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能否归咎于胃黏膜并不很重的炎症改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病史】
1.详细采集病史 包括职业、家庭、社会环境、吸烟、饮酒及病史长短。
2.了解影响病情的因素 临床上许多消化道的、全身性的、功能性的、器质性的疾病以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上腹部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
(1)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胃炎和十二指肠炎、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及肝胆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及电解质紊乱。
(3)腹腔内疾病:肿瘤、粘连、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脾曲综合征。
(4)其他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结缔组织病、冠状动脉缺血。
(5)药物:非类固醇抗炎药、口服抗生素、洋地黄、茶碱类药物、口服钾盐、酒精等。
3.年龄 根据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一般对于45岁以上患者,病程中有体重明显下降的患者或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均应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
【体格检查】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在做全身体格检查时基本无阳性体征发现。
【辅助检查】
在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如疑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需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1.实验室检查 三大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试验、血沉和肿瘤标志物。
2.X线钡剂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
3.B型超声检查及CT扫描检查
4.胃肠道运动功能检查 如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胃液体和固体排空功能、幽门括约肌功能,全胃肠通过时间测定以及有无胆汁反流的现象等。有相当一部分已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伴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5.胃分泌功能检查 对有明显烧心、反酸或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的患者,更应测定基础胃酸排出量和最大胃酸排出量。
6.幽门螺杆菌检查 进行此项检查的目的不仅可能了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而且有助于选择治疗药物。
【诊断】
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1.症状 有上腹部不适、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反酸、烧心等症状。
2.胃镜检查 正常,或排除了糜烂、溃疡及肿瘤等胃器质性病变。
3.实验室检查、B超和X线等检查 排除了肝、胆、胰的器质性病变。
4.追踪观察 2~5年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
【临床类型】
1987年,芝加哥国际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专题工作会议制定的分型标准如下。
1.反流样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为烧心、胸骨后不适、反酸、食物反流。这种患者容易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有反流症状者不一定都有食管炎。
2.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为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涉及胃、十二指肠运动障碍。
3.溃疡样消化不良 临床表现与消化性溃疡病非常相似,主要症状为上腹痛、饥饿痛、周期发作、摄食和抗酸治疗可缓解。胃镜检查没有溃疡病灶。
4.吞气症 主要症状为反复嗳气而症状不缓解,腹胀、恶心等。
5.特发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不能归入以上各型者,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25%~30%。
【治疗原则】
1.病因及对症治疗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正确治疗取决于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对具体病因的正确分析,并针对主要症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药物治疗 以胃动力药和抑酸药为主,亦可用新型抗胆碱能药物。
3.配合精神疗法和饮食疗法
4.短期治疗和随访 短期的经验性治疗和密切随访是可取的,过多的昂贵检查和治疗并无必要。
【治疗方法】
由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因此,对其治疗方法的评价很困难。根据各种类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的不同,可采用各种对症治疗。
1.精神疗法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有精神因素的影响,因此,治疗中除了使用药物外,应对患者多做病情的解释,消除其思想顾虑,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药。
2.饮食疗法 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饮食,忌辣椒,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3.抑酸药 适用于反流样消化不良或溃疡样消化不良类型的患者,这类药物有碱性药、H2受体拮抗药、质子泵抑制药等。
4.促胃动力药 对运动障碍样和反流样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使用促胃动力药。目前常用的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是多巴胺受体阻断药,两者的区别是多潘立酮不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对锥体外系的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西沙必利可促进肠肌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使肠道的运动增强。
5.胃黏膜保护药 这类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盐、硫糖铝、麦滋林等。
6.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本病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选用有效的抗菌治疗。目前,针对清除幽门螺杆菌后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评价不一。这可能与各组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类型、病情轻重、观察疗效的方法等不同有关。是否选用抗菌药物最好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