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与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黏膜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累及全部结肠,主要症状有血性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本病好发于欧洲和美洲,亚洲较少见,非洲则更少见。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估计(无精确统计)发病率为3%左右。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20~40岁为多,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史】
1.粪便性状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绝大部分都有粪便性状的改变,因病变的部位和轻重不同可表现为稀便、黏液便、水样便、血便、黏液血便等,特别是黏液血便,被视为本病活动时必有的症状,也常是轻型患者的惟一表现。便次的多少有时可反映病情的轻重,轻者每日2~3次,重者每日可达数十次。
2.腹痛 多为痉挛性腹痛,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亦可累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轻型及缓解期患者可无腹痛症状,重症患者当病变侵犯达浆膜层时可引起持续性剧烈腹痛。
3.里急后重 病变侵犯直肠时可出现里急后重。
4.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有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和呕吐等。
5.肠道外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外表现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和眼部病变,如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顽固性溃疡、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和角膜溃疡等。
6.全身症状 厌食、体重下降,急性期常有低热,重症者可有高热,病程长者可有贫血、水与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表现。
【体格检查】
1.轻型 患者除左下腹有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2.重症和暴发型 患者可存在明显的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
3.其他 有些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辅助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 活动期有脓血。
2.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增多,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有中毒颗粒。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3.血沉 轻度或中等度增快,多见于较重患者。有人把血沉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演变过程中的观察指标。
4.X线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现为:肠黏膜皱襞紊乱,有溃疡形成时可见溃疡边缘呈锯齿状,结肠袋消失,管壁变硬,肠腔变窄,肠管缩短呈水管状。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微小溃疡与糜烂。
5.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黏膜的表面,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本病最有意义的诊断方法,其主要表现有:
(1)黏膜充血、水肿、粗糙,伴细颗粒状。
(2)黏膜糜烂及溃疡,溃疡呈多发性,表浅,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分布弥漫且密集。
(3)假性息肉和黏膜桥。假性息肉常呈多发性,无蒂,直径<0.5cm,散在或密集分布。黏膜桥是一根条束状黏膜,两端相连于肠壁,中间悬空类似桥样而得名,它的形成是由于溃疡反复发作及愈合,并向下掘进,致使边缘上皮增生,在溃疡面上相对愈合连接而成。临床意义与假息肉相同,只要有溃疡形成并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均可发生此种情况,无明显鉴别诊断价值。
6.血浆总蛋白和白/球蛋白比值 在病程较长的活动期患者可低下。
7.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IgG、IgM在活动期一般可稍增加,也有少数患者呈现急剧增高。
(2)抗大肠黏液抗体:有人报道,约8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查到抗大肠黏液抗体,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3)细胞免疫检查:在活动期常表现T淋巴细胞相对减少,B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4)淋巴细胞毒试验:这是一项被认为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治疗原则】
1.尽早控制症状
2.维持缓解,预防复发
3.评价内科治疗的效果,确定内外科治疗的界限
4.防治并发症
【治疗方法】
1.发作期治疗
(1)重度和急性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应立即住院,卧床休息,输液、输血、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可给予高蛋白质、少纤维素、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避免进食牛奶及乳制品。
(3)必要时禁食、静脉高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
(4)腹痛、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类药物,但要注意大剂量迷走神经抑制药物有引起中毒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5)对重症和久病后贫血、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酌情输血、补液及全身支持治疗。
(6)蛋白质合成激素能改善一般状况,增强食欲,促进溃疡愈合。
2.抗菌药物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本病,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药,其中以柳氮磺吡啶(SASP)效果最好,口服后在肠内分解为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杨酸,它与结肠壁有特别亲和力,能起到消炎作用。轻型和中型患者,发作期每日量4~6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2g/d,疗程1年。本药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和全身不适,偶有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量有关,每日用量4g以上者不良反应显著增加。也可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菌素等。
3.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无效或急性发作期及暴发型患者,常用泼尼松40~60mg/d,分3~4次口服。也可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d,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为10~14d,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制剂。
4.灌肠治疗 对于左半结肠病变患者,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睡觉前1次,疗程2~3个月。此法简便,不良反应少,可门诊治疗。
5.微生态制剂 近年来有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学说,提出用微生态制剂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部分病例有效。目前国内使用的微生态制剂有两种,一种是地衣芽胞菌(商品名整肠生或称肠炎灵),一般每次口服0.5g,3/d;另一种是双歧杆菌(如丽珠肠乐等),2~4g/d
6.免疫抑制剂 磺胺类药物及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者可小心地试用,如硫唑嘌呤每日2.5mg/kg,口服。
7.手术治疗 对一些有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常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适应证如下:
(1)并发结肠梗阻者。
(2)持续大量出血者。
(3)急性中毒性结肠扩张者。
(4)疑有癌变及结肠瘘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