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醛固酮升高引起水钠潴留的机制

醛固酮升高引起水钠潴留的机制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做出诊断时,需根据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做综合分析。该型RTA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相对较多,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肾功能不全。首先必须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其次注意及时控制其并发症。对严重酸中毒患者,应给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再改口服碱性药物。补钾以口服枸橼酸钾为好,但重症低钾患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钾溶液。

肾小管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RTA)是肾小管间质病变常见的重要表现之一,为正常阴离子隙的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目前按肾小管功能障碍的部位不同,将RTA分为4种类型:①远端型(经典Ⅰ型RTA,DRTA);②近端型(Ⅱ型RTA,PRTA);③混合型(Ⅲ型RTA);④高钾血症型(Ⅳ型RTA)。

【诊断要点】

各型RTA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明确是否RTA,包括不完全性RTA;②明确RTA的类型;③明确RTA病因;④明确RTA有无并发症。在做出诊断时,需根据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做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主要项目不仅包括动脉血气分析、尿液分析,而且还需要检查血电解质、肾小球滤过功能等。有时还需要检查血浆肾素-醛固酮的活性或水平。

1.Ⅰ型RTA

(1)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血HCO3<21mmol/L,阴离子隙正常。

(2)尿pH>5.5。

(3)尿、血PCO2差值[U-BPCO2]<20mmHg(2.67kPa)。

(4)滤过HC03排泄分数(FEHCO-3)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

(5)其他,低钾血症、骨病和泌尿系结石的存在,多支持Ⅰ型RTA,但不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

2.Ⅱ型RTA

(1)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血HCO3<21mmol/L。

(2)碳酸氢根尿,即FEHCO3>6%~8%,某些不完全性Ⅱ型RTA患者的FEHCO3,可仅有轻度增高(2%~6%)。

(3)常伴有范科尼综合征。

(4)U-BPCO2一般>20mmHg(2.7kPa)。

(5)尿pH变化较大,常>5.5,但酸中毒严重时则pH<5.5,故属于“有阈性RTA”。

3.Ⅲ型RTA 兼有Ⅰ型和Ⅱ型RTA的特点,即远端RTA伴HCO3尿(FEHCO35%~10%)。

4.Ⅳ型RTA 该型RTA的主要特点。

(1)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血HCO3<21mmol/L。

(2)常伴有高钾血症。

(3)常伴有低醛固酮血症,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减低(此时称为假性醛固酮缺乏症),后者往往有醛固酮受体(主要是A2受体)或受体后障碍。

(4)U-BPCO2<20mmHg(2.7kPa)。

(5)FEHCO3正常或轻度增高。

(6)尿pH可>5.5,也可<5.5,即当酸中毒明显时,尿H排出可大致正常。故该型也属于有阈性RTA。该型RTA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相对较多,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肾功能不全。

【治疗】

1.原发病的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是RTA治疗的重要方面。如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的治疗。

2.对症治疗 RTA的对症治疗也是RTA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首先必须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其次注意及时控制其并发症。

(1)碱性药物:主要应用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补充碱不足。对严重酸中毒患者,应给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再改口服碱性药物。Ⅰ型RTA常伴有尿枸橼酸盐排出增多,故可给予苏氏合剂(即枸橼酸钠-枸橼酸合剂)口服。如出现肾功能不全,以应用碳酸氢钠为好。

(2)矿物质的补充:如有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低磷血症等存在,则应予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及对症治疗。补钾以口服枸橼酸钾为好,但重症低钾患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钾溶液。

(3)调节水的摄入量:对水肿患者,应当限制水、钠入量。对多尿患者,每昼夜水的入量一般不多于每昼夜尿量,以控制多尿症状。

(4)利尿药:对Ⅳ型RTA高钾血症患者,可给予呋塞米(20~100mg/d),或布美他尼(1~6mg/d),或氢氯噻嗪(25~75mg/d),以增加钾排出,纠正高钾血症。

(5)应用盐皮质激素:Ⅳ型RTA患者,应用盐皮质激素,包括9-氟氢可的松和醛固酮。可近年有报道认为,静脉给予醛固酮疗效较好,但应用尚不普及,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3.控制RTA并发症

(1)肾结石的预防:口服枸橼酸钠-枸橼酸合剂,可抑制肾结石的形成,减少肾结石的发生。对已发现的肾结石和(或)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结石,可口服排石药物。必要时可应用碎石治疗或手术治疗。

(2)肾性尿崩症:多数肾性尿崩症患者在纠正低钾血症后即可完全缓解。对少数缓解不满意的患者,可选用下述方法作为辅助用药。

①氢氯噻嗪:通过增加Na排出,促进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增加近端小管水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剂量75~150mg/d,分1~3次给药。

②抗醛固酮药:螺内酯,对某些醛固酮增高者,有部分作用。

③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此类药属前列腺素抑制药,对某些前列腺素水平过高的患者(如巴特综合征),可有部分作用。

④垂体加压素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中枢性尿崩症,对肾性尿崩症疗效有限,有些患者可短期试用。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主要为抗利尿作用,基本上无缩血管作用,不良反应少,因而更适合临床应用。

(3)肾性骨病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一般可给予活性维生素D3和钙剂治疗。活性维生素D3主要包括1,25-(OH)2D3和1-α(OH)D3等制剂,一般按常规剂量(0.25~0.5μg/d)给予;对某些有严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则需要给予较大剂量(每次2.0~4.0μg,每周2次)活性维生素D3治疗(口服或静脉给药),少数情况下需考虑甲状旁腺次全切除。钙剂以碳酸钙或醋酸钙等较好。对于Ⅱ型RTA伴有骨质软化的患者,还应适当补充磷酸盐制剂。

(4)肾性贫血:首先应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缺铁和营养不良等问题,部分患者可给予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同时,应当注意补充铁剂、叶酸等造血原料。

(5)肾功能不全:根据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程度等,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肾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