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病因多为铁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1.血象 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缺铁,或称潜在性缺铁期,血清铁蛋白<12μ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细胞外铁缺如,但此时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是正常的。缺铁性贫血:此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除上述各项指标外,Hb<120g/L。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因多为铁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

【临床表现】

1.贫血的表现 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

2.组织缺铁的表现 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

3.体征 除皮肤黏膜苍白外,还可出现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脾轻度大。

【辅助检查】

1.血象 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大多数正常或有轻度增多。

2.骨髓象 骨髓涂片呈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常数量增多,早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胞质少。铁染色后,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亦减少。

3.生化检查 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μg/d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高(>4.5μg/g Hb)。

4.其他 大便隐血试验、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胃肠X线或胃镜检查。

【诊断标准】

临床上将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诊断标准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性缺铁期,血清铁蛋白<12μ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细胞外铁缺如,但此时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是正常的。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除血清铁蛋白<12μg/L外,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4.5μg/g,但血红蛋白的含量并不减少,故血红蛋白是正常的。

(3)缺铁性贫血:此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除上述各项指标外,Hb<120g/L(女性<110g/L)。

【治疗】

1.病因治疗 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彻底治疗。

2.补充铁剂 以口服制剂为首选。常用的有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每日服元素铁150~200mg即可,于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忌与茶同时服用。在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继续补充铁剂3~6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50μg/L后再停药。如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可改用胃肠外给药,最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用药总剂量: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g/L)]×体重(kg)×0.33,首次注射量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次,直到总量注射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