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溶血性贫血怎么样可以缓解

溶血性贫血怎么样可以缓解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指因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临床上可分为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蚕豆病、药物诱发和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新生儿黄疸5种类型。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均发病,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并不成比例。男性显著多于女性。患者贫血严重,黄疸显著,伴有血红蛋白尿。应迅速控制感染及纠正酸中毒。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指因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临床上可分为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蚕豆病、药物诱发和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新生儿黄疸5种类型。

【诊断要点】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试管中加入亚甲蓝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少于正常值(75%以上)。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缺点是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 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G-6-PD正常者10min内出现荧光。可依此推测G-6-PD活性,试验操作方便,采血少,特异性也高。

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 红色滤纸片被G-6-PD正常红细胞还原成紫蓝色,严重G-6-PD缺乏者滤纸仍为红色。

4.红细胞海因小体计数 在所采血中先加入乙酰苯肼,37℃温育后做甲基紫活体染色。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

5.G-6-PD活性测定 最为可靠,是主要诊断依据。但在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酶活性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Zinkham法的正常值为(12.1± 2.09)U/g Hb(37℃)。

6.临床类型及治疗

(1)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G-6-PD可低至0,温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正常,温育后自体溶血试验阳性,无血红蛋白病,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输血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切脾效果不理想,需慎重。

(2)蚕豆病:由于食蚕豆后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常见的血液病。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均发病,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并不成比例。患者绝大数为儿童,3岁以上发病者占70%左右。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起病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数小时突然发病。患者贫血严重,黄疸显著,伴有血红蛋白尿。患者G-6-PD活性为正常值10%以下,出现海因小体系本类溶血的特征。治疗:禁食蚕豆,以反复输血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溶血自限为本病特点,从发病至溶血停止、尿隐血转阴约7d,至血象恢复约14d。

(3)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亦称为伯氨喹型药物溶血性贫血,可引起发病的药物有氨基喹啉类、砜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镇痛药及维生素K、丙磺舒、对氨水杨酸、奎尼丁、氯霉素等。服用可疑药物2d内出现急性溶血并有G-6-PD缺乏的证据即可诊断为药物诱发的溶血。停用有关药物是治疗关键,糖皮质激素或反复输血可能有效。

(4)感染等诱发的溶血性贫血:肺炎、肝炎、伤寒等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肾功能不全可诱发或加重溶血。应迅速控制感染及纠正酸中毒。

(5)新生儿黄疸:G-6-PD缺乏的新生儿可发生溶血性贫血伴黄疸,症状可因注射维生素K或接触樟脑丸而加重。多出现于婴儿出现24h后。治疗除换血疗法外,目前多用光照疗或苯巴妥注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