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临时性心脏起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起搏电极放置时间一般在1~2周内,最长不超过1个月。脉冲发生器均放置于体外,达到诊断或治疗目的后即撤除起搏电极,如仍需继续起搏治疗则应置入永久性起搏器。
【原理及作用机制】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起搏器发放一个短时限(0.5~1.5ms)、低强度(5V)的电脉冲,经电极的传递刺激心肌,使心肌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其有效的刺激使心脏按一定的起搏频率搏动,它犹如一人工的异位兴奋灶。若心肌已无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电刺激则不能激起电极周围的心肌兴奋,即使局部心肌能兴奋,但不能扩散传播,亦不能引起心脏整体的有效收缩。
【用物准备】
1.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
(1)普通体外佩带式起搏器。
(2)穿刺针。
(3)插入心腔内的电极:电极有美国产的“J”字形电极和“9”字形电极,国内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研制的钩状电极,沈阳和青岛的钢丝电极、上海的螺旋状钢丝电极。
2.经食管心脏起搏
(1)起搏器或脉冲发生仪(因经食管起搏所需的脉冲电能比一般心内膜起搏要大,而后者较可靠)。
(2)食管电极。
3.无创性胸壁起搏
(1)备有输出电流较高(30~150mA)、脉宽40ms的按需式或固定频率起搏器。
(2)较大的皮肤电极(直径16cm)。
4.急救物品准备 备齐各种急救器材及药物,如:心包穿刺包、气管插管包、氧气装置、吸引装置、止血药物等。
【操作方法】
1.经静脉心内膜起搏 目前仍为最常用的临时起搏方法,多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或贵要正中静脉插入。在X线指引下较为可靠,紧急情况可用心腔内心电图定位,用气囊起搏导管则更为迅速、可靠,并较少发生心律失常。电极远端连接体外佩带式起搏器,起搏稳定后结扎固定电极于插入处皮肤。待病情恢复后拆除,或安置永久起搏器后拆除。
2.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 插入心腔内的电极有多种型号,无论哪种型号,其共同点都是用穿刺针经皮刺入右心腔,电极与心内膜接触而不易脱出、外端连接体外佩带式起搏器。本法设备简单、迅速。但对心肌有一定损伤,多用于最紧急时的临时起搏。
3.经食管心脏起搏 与经食管放入电极,方法与心脏电生理检查相同。经食管起搏的优点是无创性,电极容易放置,可迅速起搏;缺点是清醒病人插入时有恶心、呕吐,昏迷病人插入时常须借助喉头反光镜,起搏效果有时不稳定,刺激所需能量较大,清醒者多不能耐受。
4.无创性胸壁起搏 操作时将阳极放在左肩胛下角与脊柱之间,阴极放在心前区,连接好心电图机或示波器,选择R波高的导联,将电极导线连接到脉冲发生器即开始起搏,起搏电流逐渐加大,直至有效起搏(平均为50mA)。本法优点是无创、简便。缺点是所需刺激电流大,可引起局部疼痛或肌肉跳动,甚至不能耐受,并因刺激信号大影响QRS波的观察,而且仪器价格昂贵,不宜广泛推广。
【适应证】
1.一般性临时心脏起搏
(1)症状性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心室逸搏频率缓慢,特别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时。因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AVB绝大多数是一过性和可逆的。
(2)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引起的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三度AVB。
(3)心脏手术后三度AVB,多数为手术中部分损伤或缝线牵拉、局部水肿与压迫房室传导组织所致。对术后发生的无症状性三度AVB,由于此类患者的逸搏点很不稳定,发展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危险性较大,故也应进行临时性起搏。
(4)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用药物或电复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诱发或药物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给予起搏或超速起搏治疗。
(5)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之前,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者的过渡性治疗。
(6)置入的永久性起搏器失灵,或需要更换起搏器而有起搏依赖的患者。
2.急性心肌梗死临时心脏起搏
(1)心脏停搏。
(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AVB、二度Ⅱ型AVB或新近发生的双束支传导阻滞。
(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症状性二度、三度AVB,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应用药物治疗无效者。
(4)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异位快速心律失常,通过心房或心室超速起搏以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3.预防性或保护性起搏
(1)冠脉造影及心脏血管介入性导管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冠脉内溶栓、PTCA及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成形术等)时的保护性临时起搏措施。
(2)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疑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在应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时有顾虑者给予临时性起搏保护。
(3)心动过缓或虽无心动过缓但心电图有双束支阻滞,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将要接受全身麻醉及大手术者。
4.诊断及研究性起搏
(1)快速性心房起搏诊断缺血性心脏病:通过逐渐加快心房起搏频率增加心脏负荷法诱发心绞痛和ST-T改变,以诊断隐性或可疑冠心病及对冠脉病变程度作出辅助判断。适用于不能耐受运动试验的患者。
(2)窦房结功能的测定。
(3)隐性房室传导障碍的检测。
(4)AVB时行希氏束电图检查,以帮助判断阻滞的确切部位。
(5)房室结双径路及隐性房室旁道的诊断。
(6)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药物电生理学的研究。
(7)测定心脏各部位的不应期。
(8)揭示某些心脏电生理的特殊现象(例如裂隙现象)。
(9)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室旁道、房室缩双径路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时的定位标测及消融终点判定。
【禁忌证】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低血压、阿托品无效者除外)。
3.短暂的窦性或交界性心动过缓。
4.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引起的房室分离。
5.完全性左或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阻滞。
6.心肌梗死发生前就存在的束支阻滞。
【优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因其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疗效可靠、抢救存活率高,不失为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阿-斯综合征、心跳骤停患者的可靠方法,尤其适合不宜搬动而又需紧急心脏起搏患者。
【护理】保证安全可靠地连续临时起搏,术后的监护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起搏器依赖的患者。通常临时起搏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越大。
1.心电监护。临时起搏术后患者均需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观察起搏与感知功能是否正常。严密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正确设置心电监测的报警范围,熟悉心电图的各种波形,特别是在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时,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出现异常心电图应考虑以下问题:①出现心律竞争提示有传导功能恢复或按需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的可能,这时可通过调节起搏频率或敏感度使其恢复正常;②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电信号,提示电极刺激心外膜出现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起搏阈值升高的可能,可通过增加输出电压或给予皮质激素降低阈值;③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有电极固定不良、移位、部分断裂或绝缘层破损可能。
2.停用临时起搏及临时起搏过程中暂停使用或在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前,一定要事先判断清楚患者有无起搏依赖情况,以防不测。对有临时起搏依赖者,通过逐渐减慢起搏频率常可使自身性心律恢复。
3.根据患者心功能及心电图情况设置起搏器条件,准确记录并每班核对起搏频率、输出电压、电流及敏感度。
4.起搏导线应用纱布包裹固定稳妥以防移位,体外脉冲发生器应固定在床上或患者身上,以防止滑脱,牵拉导管脱位。每天应检查接头连接处,确保起搏安全。并注意周围电场对起搏器造成的影响。经常检查起搏器工作状态,放置备用电池于患者床边以便及时更换,记录每次更换电池的时间。
5.起搏导线进入皮肤处应保持干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更换伤口敷料减少感染机会,定时更换电极部位,防止电极过敏而引起的皮肤感染。
6.穿刺入口处的起搏导管应尽可能固定不动。经股静脉或肱静脉放置导管者一般需使肢体固定。采用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途径者则限制较少。
7.放置临时起搏导管期间,应尽量避免抗凝剂治疗。若已使用抗凝药而需紧急临时起搏术时,应首选股静脉或肱静脉途径较为安全,应密切观察插导管部位的出血迹象。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导管移位 为临时起搏器最常见并发症。电极移位在心电图上表现为不起搏或间歇性起搏,X线显示电极头位置移动,如患者自主心率慢,则会出现头晕,甚至晕厥,需要重新调整电极。如系微脱位,阀值增高,可通过体外调节增加起搏器输出电压和脉宽,可恢复正常起搏。
2.心肌穿孔 由于塑料导管质地较硬,若患者心脏大、心肌薄,导管头端过分顶压或心内穿刺部位不正确,位置太高,可发生心肌穿孔。患者诉心前区疼痛,膈肌收缩,起搏中断或间歇性起搏,阀值升高,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起博心电图由左束支阻滞型变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包积液,X线显示导管头端伸出心影之外。这些均可成为心肌穿孔的临床证据。将导管头后撤至右心室腔重新调整电极位置,上述症状可消失,一般不会发生心脏压塞及其他严重后果。穿孔的总发生率不高,球囊漂浮导管因质地柔韧较少发生。采用股静脉或肢静脉途径时,过多的肢体活动可能增加穿孔的发生率。
3.导管断裂 因塑料导管质地硬,柔韧性差,如放置时间长和体位活动,可能发生导管不完全性断裂,导致间歇性起搏或不起搏,需重新置换导管。
4.穿刺并发症
(1)皮下血肿:静脉穿刺时有可能误穿比邻的动脉。或局部压迫不当,可发生皮下出血,造成血肿甚至动静脉瘘形成。
(2)气胸:常见于采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途径时,进针过深,伤及肺脏。少量气胸一般严密观察下可不必特殊处置。如气胸在X线片上压缩肺的面积>30%,则需行胸穿排气。
(3)血胸: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不当可伤及动脉致血胸,同时刺破肺脏可致血气胸。必要时需做外科紧急处理。
(4)气栓:此类并发症少见。发生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时,因吸气时胸腔为负压,不慎从静脉入口处收入空气所致。重者可形成肺栓塞。一般注意操作规程即可避免。
5.感染 由于导线经皮外露与体外起搏器相连,如局部处理不妥或电极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一般程度轻,应用抗生素或拔除心内导管后感染即可控制。因此,临时起搏导管一般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l周。一旦发生菌血症,应尽快拔出起搏电极导管及做细菌培养,针对病原菌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如仍需临时起搏,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从另外的静脉途径插入新的临时起搏导管。
6.心律失常 心腔内放置任何导管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临时起搏导管插入过程引起的最常见心律失常是室性异位心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放置临时起搏导管时。如发生有意义的室性异位心律,应静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治疗。
【健康教育】
1.取消临时起搏器治疗后,注意观察局部创口有无渗血、渗液,减少穿刺肢体的活动。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教会患者自我监护的方法,如测量脉搏、血压等。
3.注意饮食,减少高脂、难消化食品的摄入,注意劳逸结合。
4.避免过多的进行负重活动。
5.定期门诊复诊,不适时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