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肥胖患者护理

肥胖患者护理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肥胖病系指单纯性肥胖,以肥胖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代谢方面的障碍,但无明显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异常表现。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两者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按照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单纯性肥胖分为幼年起病型肥胖以及成年起病型肥胖。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又称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或梨形肥胖。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是指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率(F%)超过30%者称为肥胖。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20%者称为超重。肥胖病系指单纯性肥胖,以肥胖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代谢方面的障碍,但无明显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异常表现。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4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女性脂肪分布以腹、臀部及四肢为主,男以颈及躯干为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多的摄入高糖类、高脂肪饮食,交通工具的发达,工作的机械化,家务量减轻等,使得人体消耗热量的机会更少,而摄取能量并未减少,从而导致营养过剩,引起肥胖。肥胖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疾病,多伴有血糖、血脂等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常并发或加重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肥胖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病死率也较正常体重者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且肥胖度越高,危险程度越大。肥胖症患者在中国正逐年增加,尤其是肥胖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肥胖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人们在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减肥,如控制饮食和体育运动等,防治肥胖已迫在眉睫,有关肥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发病机制】尽管近10年中对肥胖症的研究在增多,但是到目前为止,肥胖症的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多数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肥胖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1.遗传因素 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亦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父母双方皆为肥胖者,后代肥胖的发生率为73%;父母有一方是肥胖者,则发生率为41%;父母双方均不肥胖,发生率为9%。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抚养,其体重和体型差别不会有太大不同,但究竟遗传是何基础,现在仍不明确。

2.神经精神因素 人类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下丘脑处血-脑脊液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摄食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两者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胰岛素的促进体脂增加的作用是通过以下环节起作用的: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而合成中性脂肪;②抑制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动用。过度摄食和高胰岛素血症并存常常是肥胖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谓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褐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有关人类肥胖者褐色脂肪组织的研究不多,但确实可以观察到部分产热功能障碍性肥胖的病人。

5.其他 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合成和动员分解,均由激素通过对酶的调节而决定其增减动向,其中胰岛素及前列腺素E1是促进脂肪合成及抑制分解主要激素;邻苯二酚胺类、胰高糖素、促肾上腺激素(ACTH)、促黑色素激素(MSH)、促甲状腺素(TSH)、生长激素(GH)、抗利尿激素(ADH)及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促进脂肪分解而抑制合成的激素,如前者分泌过多,后者分泌减少;可引起脂肪合成增多,超过分解而发生肥胖。此组内分泌因素与继发性肥胖症的关系更为密切。

【肥胖的分类】按肥胖病的性质来分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在所有肥胖者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到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比较肯定的是:任何因素,只要能够使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其诱发因素包括进食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按照病理改变又把单纯性肥胖分为两类:增生性肥胖和肥大性肥胖。增生性肥胖的脂肪细胞不仅仅体积变大,而且脂肪细胞的数目也有所增多;肥大性肥胖的脂肪细胞则只有体积变大,而数目不变。按照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单纯性肥胖分为幼年起病型肥胖以及成年起病型肥胖。其中幼年起病型肥胖是增生性肥胖,青春期起病的青少年多为增生肥大性肥胖,成年起病型肥胖则以肥大性肥胖为主,也有一少部分是增生性肥胖。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单纯性肥胖还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腹部型肥胖又称为向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四肢则相对较细。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又称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或梨形肥胖。腹部型肥胖患并发症的危险要比臀部型肥胖大得多。

【临床表现】肥胖症的临床表现随不同病因而异,继发性肥胖者除肥胖外具有原发病症候群。下面以单纯性肥胖症重点阐述。此组病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幼年型者自幼肥胖;成年型者多起病于20~25岁;但临床以40~50岁的中壮年女性为多,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亦不少见。男性脂肪分布以颈项部、躯干部和头部为主,而女性则以腹部、下腹部、胸部乳房及臀部为主;轻度肥胖者常无症状,中重度肥胖者可有下列症候群:

1.肺泡低换气综合征 此组症候群又称为Pickwickian综合征。由于大量脂肪堆积于体内,体重过增,活动时须消耗能量,耗氧量亦增多,故肥胖者一般不喜运动,活动少而思睡,稍多活动或体力劳动后易疲乏无力,肥胖者总摄氧量增加,但按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则比正常低。患者胸腹部脂肪较多时,腹壁增厚,横膈抬高,换气困难,故有二氧化碳(CO2)滞留,二氧化碳分压(PCO2)常超过6.3kPa(48mmHg)(正常为5.3kPa(40mmHg))而缺氧,以致气促,甚至发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形成慢性肺心病而心力衰竭,如体重减轻后可恢复。平时由于缺氧倾向与CO2潴留,呈倦怠嗜睡状,称Pickwickian综合征。

2.心血管系统综合征 重度肥胖者可能由于脂肪组织中血管增多,有效循环血容量、心排血量及心脏负担均增高,有时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左心室肥大,同时心肌内外有脂肪沉着,更易引起心肌劳损,以致左心扩大与左心衰竭。加之上述肺泡低换气综合征,偶见骤然死亡者。周围循环阻力一般正常或偏低,每单位体重供血量也减低,肥胖减轻后上述症状亦可减轻或恢复。

3.内分泌代谢紊乱 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增高,基值可达30μU/ml,餐后可达300μU/ml,约1倍于正常人。患者既具有高胰岛素血症,C肽分泌增加,同时又存在胰岛素抵抗(肥大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受体数减少),造成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总脂、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常增高,呈高脂血症及高脂蛋白血症,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胆石症等病的基础。肥胖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通常在正常范围,某些氨基酸可增加,如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这样,血糖和血浆氨基酸的增高形成刺激胰岛B细胞的恶性循环,于是肥胖加重。甲状腺功能一般正常,过食时T3增加,节食时减少,而T4则无变化。少部分患者(文献报道2%~18%)吸131I率减低,但用TRH后,TSH和T3释放正常,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尚正常。肥胖者T3受体减少,可能是产热减少之故,体重减轻后可恢复。血中皮质醇及24h尿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可偏高,但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昼夜规律存在,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而前述变化由于肥胖所致。在低血糖及精氨酸刺激下,生长激素(GH)分泌迟钝。肥胖者GH浓度在不同年龄组有所不同,25岁以下者较正常人低,与体重呈负相关,30岁以上者与正常人同。尽管肥胖青少年GH分泌减少,但并无生长障碍,因生长介质正常。女性肥胖者多闭经不育,说明性腺功能异常,有时有多囊卵巢伴经少或闭经、多毛、男性化等症候群。男性肥胖者性激素改变较明显,雌激素增多而雄激素减少,多有阳痿不育、类无睾症。

4.消化系综合征 胃纳多亢进,善饥多食,便秘腹胀较常见。肥胖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而肿大,伴胆石症者有慢性消化不良、胆绞痛发作史。

5.其他 肥胖者嘌呤代谢异常,血浆尿酸增加,使痛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伴冠心病者有心绞痛发作史。患者皮肤上可有淡紫纹或白纹,分布于臀外侧、大腿内侧、膝关节、下腹部等处,皱褶处易磨损,引起皮炎、皮癣。平时汗多怕热、抵抗力较低而易感染。

【治疗方法】肥胖症的治疗应根据肥胖的程度及合并症的情况而定,轻度肥胖(超标准体重的20%~30%)以限制总热卡、脂肪和糖类饮食并加强体力活动为主。中、重度肥胖(超标准体重的30%及50%)仍需严格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可辅以药物,肥胖并高脂血症者,可选芐甲苯丙胺、二甲双胍等药物;合并高血压病者,可选烟酰苯丙胺等药物。对顽固性极度肥胖者各种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行空肠回肠短路术治疗肥胖。

1.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肥胖治疗的基础手段,也是极为重要的手段,其原则是限制总热量,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适当增加动物蛋白、纤维素、保证机体的其他营养供给。有效的热量控制才能减轻体重,足量的动物蛋白及优质蛋白能防止体蛋白的消耗,其他营养素供应的保证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少年儿童减少饮食时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尽量避免药物减肥,成年轻度肥胖者按每个月减轻体重0.5~1.0kg为宜,即每天减少523~1046kJ(125~250kcal)热能来确定每日3餐的标准。而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每周减体重0.5~1.0kg,每天减少热能217.6~4619kJ(552~1104kcal),应从严控制。每人每天饮食应尽量供给热能4184kJ(1000kcal),这是可以较长时间坚持的最低安全水平。饮食中对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应掌握合适的比例,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因为过多热能无论来自何种能源物质,都可引起肥胖。蛋白质提供热能占总热能20%~30%,每天每千克体重不少于1g为宜,并选用高生物价蛋白,即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性蛋白(占总蛋白量的1/3较为合适),如牛奶、鱼、鸡、鸡蛋清、瘦肉等。严格限制脂肪摄入,尤其需限制动物脂肪,因过多摄入脂肪可引起胆固醇升高而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脂肪热量控制在总热量的10%左右最好。糖类的饱腹感低,可增加食欲,如在饮食控制中减少蛋白质、脂肪摄入,而糖类按正常热量给予,则患者容易感到不适,难以接受。此外,为防止酮症和出现负氮平衡,糖类供给应控制在占总热能40%~55%为宜。此外,饮食疗法中还需注意限制钠盐、甜食、酒类摄入,这些食品可以引起水钠潴留、升高血压、增加食欲、加快热量吸收等,不利于减肥。

饮食疗法还可根据热量的限制程度,分为绝食疗法、极低热量疗法、低热量疗法3种,这是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机体状态、减肥的迫切程度而选择的。绝食疗法目前已很少采用,仅在严密监护下做短期间断性应用。极低热量疗法的每天摄热量约为2092kJ(500kcal),低热量疗法的每天摄热量则在为3766kJ(900kcal)左右。

2.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和饮食疗法一样,也是肥胖的基础治疗。运动可以调整大脑皮质的活动状态,刺激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恢复和加强对机体新陈代谢的调节;可以加快心跳速度,改善心脏功能,促进心肌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增强心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心血管系统对机体所承受负荷的适应能力;可以增加呼吸系统功能,改善肺部通气、换气功能,利于机体对脂肪组织的氧化;可以增加腹腔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和胃肠道蠕动,使机体代谢过程加速;可以使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肌细胞摄取血糖的能力增加;运动还可以促进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这些作用都将有利于肥胖患者达到良好的减肥作用。

运动量以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乘积来表示,具体运动量设计可按以下步骤:日常生活调查[FY3],计算1d消耗能量[FY2],将其总量的10%作为日运动量,[FY2]转换成具体运动种类及时间,[FY2]根据疗效及反应调整。

3.西医治疗 当饮食和运动疗法都不能奏效时,可采用药物减肥方法,但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儿童肥胖患者来说,是不建议采取此类药物治疗的,以防引起诸多不良反应。药物主要分为6类:食欲抑制剂、消化吸收阻滞剂、脂肪合成阻滞剂、胰岛素分泌抑制剂、代谢刺激剂、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剂,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以下:

(1)食欲抑制药:可分为苯丙胺类和西布曲明两类。前者能兴奋下丘脑饱觉中枢,刺激食饵中枢,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大故治疗不理想;后者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强生理性饱胀感,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还可增加能量消耗,副作用相对较小。

(2)脂肪吸收阻滞药:为消化吸收阻滞药的一种,代表药物为奥利司他,为胰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阻止脂肪分解吸收,减少脂肪吸收率约为30%,因此对摄入脂肪较多者尤为有效。由于该药几乎不被肠道吸收,故无全身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适、腹泻等。

(3)代谢刺激药:通过增高代谢率降低体重。常用有甲状腺激素类,此类药物有促进蛋白质等分解作用,治疗中应辅以高蛋白及维生素饮食,有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应谨慎。单纯性肥胖患者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仍以饮食控制结合运动治疗为主,必要时可增加药物使用,继发性肥胖应主要给予病因治疗。

(4)其他:例如用于辅助降低血糖的老药二甲双胍也有减肥作用。

4.中医治疗 中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卫气失常篇》论及人体肥瘦时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后世又有“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谷气胜元气,其人脂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湿痰颇多”,以及“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肥胖给身体带来的极大不便和不适。中医认为肥胖症(单纯性肥胖)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与过食肥甘、膏粱厚味有关;与久卧、久坐、活动过少有;与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等有关。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虚证,又有标实证,本虚标实相互联系,同时并存。

肥胖症者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但治病必求其本,抓住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疗以健脾化痰,利湿通腑为总则。具体归纳有以下治疗:

(1)辨证论治:临床肥胖症以脾虚和肝肾阴虚多见,脾虚湿阻者,应温中健脾、祛痰利湿;肝肾阴虚、湿阻血瘀者,应补阴化湿化瘀等。选择合适的中药熬制成汤药口服达到疗效即可。

(2)辨病施治:由于多数病人除形体肥胖外无明显的症状,因此辨病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中医取得较好的效果。

(3)针刺治疗:体针及耳针(耳压)对治疗肥胖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临床常用的疗法。

(4)其他方法:吴继武采用了循经点穴推拿方法;李彬采用内服精黄片,外敷大黄膏按摩,配合一指禅推法,之后用减肥仪对准穴位进行治疗操作;马荫笃用中药制成药芯,贴于脐部治疗不同年龄的肥胖,分小儿、妇女、老年3种减肥方。温长路用多种中药与纯粮食蒸馏酒制成国药减肥健身浴浆,与等量的温水相加,在水中擦洗按摩;还有刮痧疗法等对单纯性肥胖症都有一定的疗效。

5.行为治疗 由内科、心理治疗、营养和护理各专业人员组成指导小组,在家庭成员的配合下,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包括建立节食意识,尽量减少暴饮暴食的频度和程度;增加运动次数和强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教会患者进行自我监测,书写减肥日记。逐步实施咨询、定期随访和制定行为干预计划。

6.外科手术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始用手术治疗肥胖。采用的方法有脂肪抽吸术、旋切减肥术、空回肠分流术、胆囊-胰液改道术等。但由于手术侵入性较大、可对胃肠道造成不可逆的解剖学改变、手术风险性高以及术后并发症常见等,因此仅适用于极少数肥胖症患者。最近,一种创伤小、副作用少、减重效果明显、持久,且对胃肠功能影响小的减肥手术——垂直束带式腹腔镜胃减容术(LVBG),正成为临床治疗重度肥胖症的重要手段。其手术方法是:全麻后患者取平卧位或膀胱截石位,建立气腹后通过4~5个切孔送入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通过腹腔镜游离贲门下胃小弯及胃底,在贲门下6~7cm近胃小弯处,以21号管状吻合器进行胃前后壁开窗,由开窗处沿胃小弯向贲门左侧隔离上段胃小弯,在胃开窗处用补片形成胃小囊出口束带,操作区放置引流管后手术即告完成。该手术由于使胃的容积变小,因而摄入的能量也相应减少,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7.基因治疗 是近些年来对肥胖症的治疗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最先由英国阿伯丁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他们认为人在休息或运动量很小时,机体仍在燃烧热能。对不同的人而言,这种能量燃烧速度大不相同。有证据表明,肥胖症与人体休息状态下新陈代谢过慢有关。而找到影响这一过程的基因,可望研制出有效的肥胖症新疗法。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培育出新陈代谢更快的实验鼠,它们的食物摄入量、能量吸收效率和机体活跃程度等与普通实验鼠均有显著差别。科学家希望找到实验鼠体内影响休息状态下新陈代谢速度的基因,进而在人体内识别出类似基因。科学家们认为,对这种基因进行改造将能加快机体代谢速度,使摄取食物中的能量更多地燃烧,而非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这将有助于增强机体活力、减轻体重。

【护理】

1.治疗个体化 肥胖症治疗要本着个体化的原则,根据肥胖症患者家族史、个人饮食习惯、社会环境因素、食欲大小和体力活动强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和长期性治疗计划,要让患者充分了解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明确减肥目的。以饮食控制为基础,配合体育运动,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较好的减肥效果。减肥过程中争取患者的配合,对于治疗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那些因为疾病或药物等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继发性肥胖症患者,重点是治疗原发性疾病,只有在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肥胖症状才能好转甚至消失。

2.心理护理 一部分肥胖病人对减肥的意义认识不足,在被动心态下接受减肥,缺乏主动配合的心态,减肥很难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采取了各种减肥治疗后,体重下降不明显,或下降后又回升到原点体重,甚至体重反而增加,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这种有心理障碍的肥胖病人,护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设法使病人树立信心,与病人一起共同分析减肥失败的原因,从研究其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从减肥记录中找出问题所在,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建立有效而持久的减肥计划,在稍有起色、初见成效时及时鼓励,努力坚持到底,积极克服与防治消沉心理。

3.饮食护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搭配各种食物品种,保持饮食中的能量供应不要超标。饮食以选择谷物类、蔬菜类为主,均衡三大营养物质,掌握适当比例,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减少高脂肪、高糖类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尤其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对于油、煎、炸食品更要拒绝。多食清淡、少钠盐的食品,增加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多食绿叶蔬菜,适当进食水果。用餐时要细嚼慢咽,减慢进食速度,最好采用分餐制。餐后不能立即卧床或睡眠,鼓励餐后适当散步。多饮水,少喝饮料和果汁。减少饮酒或不喝酒。

4.运动护理 运动能增加心肺适应性,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加能量消耗,增加自我有效感和舒适感。应指导患者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运动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计划,分阶段执行,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动任务。向患者强调运动减肥应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和恒心,每天都要坚持,不能时断时续,这也达不到运动减肥的效果。运动前指导患者应认真检查身体,有器质性病变者不宜采用此疗法。常用的运动减肥项目有步行、跑步、跳绳、减肥操、太极拳、跳舞及水上运动等。运动强度及速度应因人而异,教会患者在运动前、后测量脉搏及呼吸,以衡量其运动量是否合适。如患者运动后感到微微出汗,心率达到120~140/min,可视为运动量适宜。如感觉疲劳、肌肉酸痛、睡眠差等,轻者可随运动而逐渐适应,较重者应请医生调整运动计划。运动时穿宽松随意的衣服和舒适的软底鞋,运动前要检查好器械,并做热身运动,防止发生肌肉拉伤,关节损坏等意外。

5.治疗护理

(1)行为疗法的护理:多数的肥胖患者都伴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医护人员应耐心善意地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帮助其分析不良习惯养成的原因,并与其及家属一起制定由易到难,从少至多的行为矫正方法,有要求,有检查,具体可行。尤其对小儿肥胖症患者,要教会患儿及其父母管理的方法,帮助制定减轻体重的指标,明确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措施。医护人员要经常督促检查,协助患者认真完成计划,定期评价疗效。患者取得疗效后,应及时予以肯定,定时随访,鼓励其继续努力。

(2)药物治疗的护理:对使用药物辅助减肥的患者,应指导其正确服用药物,不能因为担心达不到疗效,而自行增加药物。观察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西布曲明有头晕、头痛、口干、便秘、心率加快、失眠等不良反应,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血压轻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故对伴有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脑卒中的患者不能采用此类药物。而奥利司他常伴有胃肠胀气、大便次数增多和脂肪便,严重的还会出现脂肪泻。一些患者因为不及时处理或如厕,容易被肛门溢出的脂滴污染内裤,应指导患者及时更换,并注意肛周护理。对于老年及小儿患者应减少或不用药物治疗。

(3)中医治疗的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体质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遵守中药治疗禁忌,如在服用中药汤剂时,一些不能进食的食品应忌口,按剂按时间服用,服够疗程。针刺治疗、推拿治疗时应遵守时间,定期到治疗师处进行治疗,遵守治疗师制定的规则,减少反弹。选用贴敷药剂应按时间更换,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红肿、皮肤溃烂等不适,应及时报告治疗师,更换部位或穴位。

(4)外科治疗的护理:术前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手术减肥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有心理准备,更好地配合术后调养。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渗血情况,观察术后有无局部或全身感染征兆。术后除做好外科一般护理外,应评估伤口情况及手术疗效,重视减肥效果的观察及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旋切减肥、吸脂减肥时,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肤色、皮温及其平坦程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注意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5)皮肤护理:肥胖症的患者皮脂腺排泄旺盛,容易出汗,重度肥胖者股间、腹部、脖颈外赘肉重叠的皱褶处由于通气不良,汗液浸渍,容易起湿疹或发生糜烂,尤其是肥胖患儿,皮肤菲薄,更易发生皮肤问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协助其勤洗澡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夏天天气炎热,肥胖患者因为天气原因更易滋长热痱,应注意修理手足部指甲,避免搔抓后引起皮肤破溃。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体重过轻 可能与患者采用减肥方法过于激进,导致体重减重过分而有关,应指导患者科学减肥,不能因为减肥而损伤身体,带来诸多不舒适的感觉。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制定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案,首先应先使用饮食控制加运动锻炼,体重仍未下降再考虑合用其他方法,不能急功近利,选择不适宜自己的减肥方法。

2.体重反弹 这可能与患者体重下降后,就产生懈怠情绪,不再严格遵守医护人员的指导,随意进食有关。针对此类问题,医护人员不能带有不耐烦的情绪,相反应耐心劝导患者,应遵守医生及护士的指导,持之以恒,不能因为看见成绩就松懈,应坚持合理科学减肥,对于不能进食的食品应严格忌口,坚持锻炼,遵守治疗原则,这样才不会造成体重反弹。

【健康教育】

1.与患者共同制定出院后的健康计划,继续达到减肥目标。

2.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运动,多活动,定时作息,避免高热量饮食。

3.养成随时随地锻炼的好习惯,上班族选择以车代步,尽量爬楼梯上下,减少坐电梯的机会。

4.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包括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定期到医院复查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情况,出现不适及时向主管医护人员汇报,并做好相应处理。

5.定期门诊复诊。

(邓 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