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动脉加压输液治疗护理

颈动脉加压输液治疗护理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动脉压力高,用常规输液,药液可以很难进入血管内。触到颈动脉搏动处,将其固定于两指之间为穿刺点。近几年来,应用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有效率达96%,是一种实用、经济而又高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操作前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解释颈动脉加压输液的原理及作用,指导患者穿刺时应注意尽量不要咳嗽及吞咽,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注意事项、操作时会有什么不适,应怎样克服。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颈动脉加压给药法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临床。

【目的】以活血化瘀,启动毛细血管的开放度,增加侧支循环,挽救坏死病变周围大面积缺血区脑细胞为主。辅以脑细胞激活药,代谢促进药及功能改善药等,使缺血受损和濒临死亡的脑细胞被激活,进而修复、再生和恢复功能,并可代偿部分坏死脑细胞的功能。因为动脉压力高,用常规输液,药液可以很难进入血管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了一套特殊的加压装置,经过多年改进,现在既能精确控制压力16kPa(120mmHg),又能精确控制速度,成为安全、可靠、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原理及作用机制】经颈动脉加压给药,相对静脉滴注给药浓度高达130%~280%。且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药物渗透到病变部位机会多、浓度高,为充分发挥药物效能创造了条件。

【器材准备】

1.加压装置、医用胶管、血压计上的加压囊。

2.12号或16号长23cm的排气针头。

3.输液器、普通止血钳。

4.棉签、干棉球、和三联瓶等。

【操作方法】

1.连接加压装置,把配好药液的输液瓶套上网套,插入7号针头的一次性输液器,再插入12或16号注气用长针头(注意针头要足够长,倒挂输液瓶时针尖要露出液面,否则液体易进入加压装置内),并在其尾部接另一个一次性输液器,该输液器的另一端接一个三通管,三通管另两端的其中一端接一个血压计,另一端则接血压计上的气囊。连接好后把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上,然后将液体输出部分的一次性输液器排尽空气,拧紧输液器上的螺旋夹;之后挤压气囊加压,此时血压计水银柱同时上升,加压至24~26.7kPa(180~200mmHg)时,停止加压并迅速拧紧该输液器上的螺旋夹备用。

2.取仰卧位,将枕头垫于颈下(为8~10cm),头稍向后仰,尽量暴露颈部(致使颈部皮肤绷紧以利于穿刺),头略偏向于穿刺部位的对侧(以偏离正中线1~2cm为宜),术者站于患者的右侧进行操作。触到颈动脉搏动处,将其固定于两指之间为穿刺点。

3.常规消毒后,用左手示指或示指、中指固定其搏动明显处的血管,右手示指和拇指持7号针头固定准针柄部位垂直刺入,见鲜红色血液呈波动性回流证明穿刺成功,进针时要注意进针方向,其垂直角度以与颈动脉垂直方向为准,而非与水平面垂直。放开止血钳,观察输液是否顺利,控制滴速在每分钟20~30滴。

【适应证】

1.脑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慢性期、后遗症期(如脑血栓、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等)及各种中毒性脑病的恢复期、后遗症期;

2.出血性疾病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如脑出血、脑外伤致偏听偏信瘫者);

3.脑肿瘤手术后恢复期、后遗症期等。

【禁忌证】

1.颅内压增高者。

2.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明显者。

3.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频繁咳嗽)。

4.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5.血压>21.3/13.3kPa(160/100mmHg)或严重糖尿病者。

6.精神病、癫、重度心力衰竭、咳嗽、意识障碍及出血性疾病。

【优点】颈动脉注射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颈动脉加压输液是经颈内动脉加压输注给药,使药物快速输注入患者病变的脑组织内,具有给药途径短,易于直达病灶,吸收充分等特点,使到达脑部病变区的药物浓度明显比常规静脉输液高30倍,疗效非常显著,大多数患者第一次打完药后,1h内就有恢复表现。近几年来,应用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有效率达96%,是一种实用、经济而又高效的治疗方法。

【护理】

1.操作前护理

(1)心理护理:因颈动脉的特殊解剖位置以及平时很少有人见到过这样的操作,一提到颈动脉加压就感到恐惧,产生紧张心理,怕造成动脉血管崩裂,害怕会对生命造成危险,不敢接受治疗。所以操作前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解释颈动脉加压输液的原理及作用,指导患者穿刺时应注意尽量不要咳嗽及吞咽(若因感冒或肺炎致咳嗽者应先行抗炎、止咳治疗,待咳嗽症状消失后再行治疗),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注意事项、操作时会有什么不适,应怎样克服。向患者讲述成功病例,增强其信心,并让患者明白在穿刺时和滴药过程中好好配合的重要性、本治疗的作用及疗效,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签知情同意书。

(3)操作前准备:①患者准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嘱患者术前排尿,做好普鲁卡因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协助医生完善血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血糖、心电图等检查。②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好药物,连接好加压装置,把备好的药物携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后备用。③摆体位: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肩下垫软枕,使头部尽量后仰,颈部伸直,此体位便于操作者触摸颈动脉和穿刺固定。

2.操作中的护理

(1)颈动脉穿刺、固定:准备就绪后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选择病灶侧颈总动脉中段,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为6cm的圆形皮肤区为消毒区,常规消毒后操作者用右手拇、示指捏住已排好空气的一次性头皮针的针柄,左手示、中指固定动脉,将头皮针垂直刺入血管,见头皮针管内有鲜红色且上下搏动的血液回流时,表明穿刺成功,此时用胶布将针固定好。若患者较肥胖或颈部较短者,则需要一条长胶布(约20cm长),一端粘在离穿刺针10cm远的皮肤上,然后拉紧胶布的另一端使胶布绷紧垂直压住针柄的上缘,至距穿刺针10cm远的另一侧皮肤,将此处皮肤向中央(针体方向)推动将胶布的另一端粘在此处皮肤上,这样固定可防止穿刺针自搏动的动脉上脱出。

(2)加压及调节滴速:针头固定好后松开调节器开关即可开始加压滴注,在松开调节器开关的同时即可调节滴速,一般控制在每分钟20~30滴,太慢易造成血液凝固,太快则使患者感到不适。并且还要注意不断向输液袋或输液瓶内加压,以防止因压力不够而导致回血甚至凝血。

(3)加压滴药过程中的护理:①注意观察有无回血,检查方法同静脉,用手折叠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稍用力捏一下,利用所产生的负压即可看到回血。同时还应注意回血的血柱是否上下搏动,若是则说明在动脉血管内。②鉴别是否渗血:观察血液回流时应注意鉴别是真正的动脉血管内的血液,还是渗到血管外的血液。因为渗血较多时局部有一定的张力,遇负压也会有回血,但渗血颜色较浅淡,回流速度也较迟缓,且局部也往往有水肿,轻轻按压局部皮肤也易看到回血,根据这些特点,应加以鉴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③观察患者的面部皮肤及其他反应。面色:当输入具有一定血管扩张作用的药物时,输液侧头面部会有一定程度的潮红表现,患者也常有面部温热感,如这些特点消失,应注意检查是否漏针。血压的变化:与输液前对比,观察血压是否迅速上升或下降。其他:在药液滴注过程中,有少数患者觉口干或喉痒,可用蘸有温开水的棉签湿润口唇。

(4)在药液输注过程中,嘱患者尽量不要做转头、说话、吞咽及咳嗽等动作,防止针头脱出血管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18~20滴,超过每分钟40滴易引起类似癫大发作症状,有条件应尽量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告知患者及家属勿擅自调快输液速度,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操作后的护理

(1)观察有无慢性血肿形成:询问患者是否感呼吸困难及穿刺局部有无异物堵塞感,并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皮肤张力是否增高,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

(2)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肌力是否增强,麻木的肢体是否开始恢复知觉。注意患者有无头部胀痛、头晕、下肢无力等症状,减慢滴注速度、减少药物剂量或休息后症状会减轻或消失。

(3)颈动脉加压输液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观察疗效:告知患者及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不适症状、患者肌力改善情况及颈部动脉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拔针护理:滴注完毕后,一手持乙醇棉球,按压住穿刺处皮肤,另一手持针柄快速垂直拔针,按压针眼5~10min,确信没有血液渗出时,再垫乙醇棉球并用胶布粘贴固定,同时嘱患者颈部暂时不要用力及大幅度运动,以防刚止住血的针眼再度出血。并且以后还要勤于观察,以防慢性出血造成血肿。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穿刺处皮肤及血管硬节、局部肿胀疼痛 因颈动脉注射部位小、疗程长、需多次穿刺,易出现皮肤及血管硬节、肿胀疼痛,可嘱患者及家属用温开水对局部进行热敷,每天2次,每次30min。若硬节较大可用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2.注意观察出血倾向 出血是溶栓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应①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颈动脉及其他穿刺点有无血肿及渗血。②注意观察尿、粪、呕吐物的颜色。③定期遵医嘱及时抽血送验,查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及血液理化特性。根据血象结果进行严密观察及护理,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④每2小时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头痛的性质等。警惕脑出血的发生。⑤注意加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如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跌伤,避免抠鼻,防止便秘引起痔出血等。⑥穿刺结束后,应注意延长局部按压时间,以10min为宜。

【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饮食。

2.保持颈部皮肤清洁,颈动脉穿刺处用无菌纱布包扎,减少感染。

3.注意适量运动,减少低头等动作,改变体位时应缓慢行动,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防止便秘,禁止屏气排便。

5.定期门诊复查检查原发疾病有无好转。

(王静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