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临床表现如下。
1.痉挛型 此型占全部病人的75%,其主要病变在锥体束,根据瘫痪的部位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①痉挛性双侧瘫痪:两侧均瘫,但程度不一定对称,下肢的运动障碍较上肢明显。但精细动作,如书写等,则常受影响,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并无障碍。②痉挛性四肢瘫痪:四肢呈现几乎相等的瘫痪,但上肢的运动障碍多较下肢为重,此与痉挛性两侧瘫痪不同。③痉挛性偏瘫:右侧发病多于左侧,上肢的瘫痪一般比下肢为重。④痉挛性截瘫:只涉及双下肢,两侧症状一般相称。⑤痉挛性三肢瘫:涉及三肢,无病的一肢一般为上肢,此型较少见。⑥痉挛性单肢瘫:仅有一个肢体瘫痪,此型亦较少见。
2.手足徐动型 此型约占全部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无目的、不自主的手足动作,均为双侧性,这些动作在睡眠时消失。
3.强直型 四肢肌张力增加,表现为“铅管状”或“齿轮状”肌肉强直,多见于典型的锥体外系损害。
4.共济失调型 占全部患儿的1%~2%,表现为步态不稳,快变轮换的动作差,指鼻试验易错误,肌张力低下,其主要病变在小脑。
以上4种类型临床上较常见,此外尚有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及无法分类型等几种少见的类型。
因脑损害并不一定局限于脑的某一部分,瘫痪患儿除有以上运动功能异常外,多同时伴有以下神经精神改变。①最多见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和智力障碍。②有时出现抽搐或癫发作,在并发感染时更多见。③当颞叶、枕叶、顶叶受损时,可发生视觉、听觉障碍。④当额叶、颞叶或下丘脑受损时,可出现动作过多。⑤当网状结构受损时,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动作过多。⑥当延髓受损时,可有吞咽困难、语音不清,并可伴有面肌麻痹及核上性眼肌麻痹。
对脑性瘫痪的患儿来说,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其预后大不相同,以下仅简要介绍该病的一些早期表现。
先要注意小儿的姿势。新生儿期,在仰卧位时,如果双下肢过度伸直,而且双上肢屈曲,手握得很紧,常常是痉挛性四肢瘫的表现,还表现为活动减少,尤其是两手很少活动。正常新生儿仰卧位时,双肘和膝关节屈曲,双膝稍离床面,如双下肢伸直则属异常。
3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两手紧握成拳头且拇指紧握在手掌中则属异常。如一只手能张开而另一只手紧握,则紧握的一侧不正常。此期正常的婴儿躺在床上常常会将两只手举到眼前,反复玩弄着双手。而脑性瘫痪的婴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无这种动作,其俯卧位时还往往表现为抬头困难。
正常小儿6~7个月时能独坐片刻,而脑性瘫痪的小儿7~8个月以后往往还不会坐,8~9个月以后还不会爬也是脑性瘫痪常见的症状。正常情况下爬时应双上肢交替向前移动,双下肢也交替地伸、屈。如果爬时只是上肢活动,下肢没有伸屈运动,像兔子跳那样,则常是下肢瘫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1岁甚至2岁以内的小儿分不出是习惯于用左手还是右手,如果经常只用一只手去拿东西,常是偏瘫的表现。6个月以上的小儿取仰卧位,用一条手帕蒙在其面部,正常小儿会很快用手将手帕扯掉,按住其一只手,则会用另一只手去拉扯。分别试一下两手,不会拉扯手帕的一侧则属异常。
如果婴儿面部经常出现作怪样的表现,或吃奶时不容易找准乳头,或常有节律性的吞吐动作,或吸吮、吞咽困难,注意是否为手足徐动型瘫痪。少数脑性瘫痪的小儿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型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增强,此点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张力低下鉴别。
若小儿有下列情况,则更应注意:①早产儿;②低出生体重儿;③出生时或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