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用药途径有口服、皮肤和黏膜贴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和椎管内用药、神经阻滞、局麻药手术切口局部应用等。口服用药包括NSAIDs及吗啡缓释胶囊等,仅适用于小手术可口服的患者。皮肤或口腔黏膜用药方便,如芬太尼贴剂可用于轻、中度疼痛的治疗。另外,口服和皮肤黏膜用药也可作为大手术后疼痛治疗的辅助用药以及停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1gesia,PCA)后的继续镇痛方法。
20世纪60年代,Roe发现阿片类药物小剂量静脉注射比肌内注射镇痛效果更好,且用药量明显减少。1968年,Sechzer首次提出了“按需镇痛”(demand analgesia)概念,即根据患者的疼痛需要静脉注射小剂量阿片类药物用以镇痛,结果使许多患者得到了满意的镇痛,但却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直至1976年,第一台PCA泵问世,给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了福音。PCA是指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设定合理的处方,利用反馈调节,患者自己支配给药镇痛,把错误的指令减少到最低限度。与传统肌内注射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它具有血药浓度维持恒定,用药量少,镇痛效果好,有利于病情恢复,可以根据个体对止痛药的不同需求投放用药等特点,是疼痛治疗方法学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基本技术参数
PCA泵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输注管、报警装置(图5-4-1,图5-4-2)。其常用药物为麻醉镇痛药以及止吐药。在了解PCA泵的临床应用前,应明确以下几个相关技术参数。
图5-4-1 压力镇痛泵
图5-4-2 电子镇痛泵
1.负荷剂量 指PCA开始时首次用药剂量。
2.追加剂量(单次给药剂量) PCA开始后,患者未能完全消除或疼痛复发时所追加的药物剂量。
3.锁定时间 即2次PCA用药的时间间隔。设定锁定时间的目的在于防止在前次所用药物峰效应前重复用药而造成过量中毒。锁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所用药的药理性质和使用途径而定。
4.背景剂量 又称为持续用药量,由PCA泵自动持续输入一定量的镇痛药,从而使血浆镇痛药浓度更为恒定,达到满意镇痛,该给药剂量即为背景剂量。
5.单位时间最大剂量 由于患者间个体差异较大,为防止反复用药而造成过量中毒,PCA期间多以1h或4h为间隔限定最大单位时间使用量。
6.PCA的注药速率 可依据药物剂量、浓度以及患者对药物的需要量进行调整,最快速率可达100ml/h,一般设定在静脉PCA 1~2ml/h,硬膜外PCA 6~12ml/h。
(二)常见PCA种类
PCA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和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其中PCIA和PCEA最为常见。使用药物较多,阿片类、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静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等均可使用。
1.静脉PCA(PCIA) ①方法简便:只需保留一条通畅的静脉通路,将PCA泵通过三通开关与静脉通路相连,镇痛药就可按设定速率进入体内;②起效快:经静脉给药,药物起效最快,一般2~3min即可出现效果;③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全身任何部位的术后镇痛;④需用药量较大:与椎管内给药相比,PICA需用较大的药量才能获得满意的止痛效果,并且对运动性疼痛的镇痛效果较差;⑤对全身影响较大:由于药物作用为非针对性而是全身性的,同时用药量较大,因此对全身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以单一药物进行镇痛时更为明显,如大剂量应用阿片类药物有可能影响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
2.硬膜外PCA(PCEA) ①用药量小:阿片类药用量小于PCIA,尤其是低脂溶性的吗啡;②镇痛效果可靠:阿片类镇痛药与局部麻醉药联合应用,对静息性和运动性疼痛均有满意的镇痛效果,是目前所有镇痛技术中效果最好的方法;③作用范围局限:镇痛作用范围与硬膜外阻滞范围密切相关,适用于胸部及以下部位的镇痛;④阻断神经传导:由于伤害性刺激、交感神经等被阻滞,从而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改善心肌血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⑤全身影响小,并发症或副作用少;⑥硬膜外穿刺困难或禁忌的患者不能使用。
3.皮下PCA(PCSA) 适用于硬膜外隙和静脉穿刺困难的疼痛患者。方法简单易行,感染等并发症易于早期发现,装置简单,用标准PCA泵连接穿刺到皮下的给药装置即可。PCIA应用的阿片类药物也可用于PCSA,但需注意哌替啶对组织有刺激性,因此不用于PCSA。常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更改穿刺部位即可。
4.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 常用于神经丛和神经干的阻滞,如颈丛、臂丛、腰丛、股神经、坐骨神经等。以局麻药、皮质类固醇类药以及维生素为主。镇痛效果可靠,几乎无全身影响,副作用少。是近几年临床逐渐开展的镇痛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龄和危重患者。
5.PCA的新技术 PCA的新技术就是将靶控输注(TCI)概念与之相结合进行术后镇痛的技术。TCI是一种智能化的连续控制输注系统,它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由微处理器计算要达到和维持设定的血药靶浓度所需的药量,并通过控制微量泵的输注速率,使之很快达到设定的靶浓度。将TCI与PCA技术相结合后,患者自控调节的是医师设定的药物靶浓度,而不是PCA剂量,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和迅速地调节药物效应,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镇痛效果。有文献报道,将PCA与TCI相结合进行术后镇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随着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和TCI设备的改进,这一新技术有可能为术后镇痛提供更好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