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体血回输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自体血回输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腔血在回收、回输的过程中,因负压吸引、离心等原因红细胞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溶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的使用减少了对库血的需求,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同时也避免了输入库血的有关并发症。需要指出的是,自体血回输虽有很多优点,但回输过程中仍有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血液采集、贮存至回输,整个过程均应强调无菌操作,防止血液污染。

(一)凝血障碍

Horst等研究证明,输入洗涤红细胞与输入异体血后测定PT、APPT、FBG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但回输自体血超过15U即3 000ml时(1U=200m1),要认真监测凝血指标,如果超过3 500ml,要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富含血小板血浆。对于大出血的患者,应考虑在术前采集血小板,以弥补术后凝血功能不足。

(二)血红蛋白血症

体腔血在回收、回输的过程中,因负压吸引、离心等原因红细胞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溶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但Kalra等研究发现,回收血未经滤过清洗前,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为0.42mg/L),红细胞洗涤后回输,血液中游离的血红蛋白浓度为0.28mg/L。患者无血尿发生,术后1周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接近术前值,但尿中的血红蛋白仍然稍高。因此认为充分清洗红细胞是减少血尿的重要方法。李高基等认为发生血红蛋白尿时无需特殊处理,3h后可以自行缓解。

(三)高氯性酸中毒

术中自体血回收,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红细胞的收集,清洗后回输,可导致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出现低血钙、低血镁。因此,在回输血量大时应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加以调节。用平衡液、林格液代替生理盐水可减轻或避免上述并发症发生。

(四)低蛋白血症

由于回收过程中的大量清洗,回收血中血浆蛋白大量丢失,故大量输注自体回收血时,可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因此,输注过程中,必须适当补充胶体或白蛋白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有效循环血量。

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的使用减少了对库血的需求,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同时也避免了输入库血的有关并发症。需要指出的是,自体血回输虽有很多优点,但回输过程中仍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血液经分离、洗涤处理后,凝血因子、血小板均被破坏;虽经大量生理盐水洗涤后,肝素清除率可达97.2%±0.5%,但仍有少量肝素进入人体内,故大量回输时需特别注意监测凝血指标。对于择期手术且预计术中出血量大的患者,联合应用上述3种输血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从血液采集、贮存至回输,整个过程均应强调无菌操作,防止血液污染。

(刘 芳)

参考文献

[1]殷 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0-384

[2]姜安丽,石 琴.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19-429

[3]朱建英,刘 芳,陆小英.自体血回输的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6,21(2):72-75

[4]石 光.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3(2):165-166

[5]刘颖斌,蔡炜龙,彭淑牖.外科危重病人输血适应证选择及合理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 (2):106-108

[6]杜隽铭,全志伟.外科输血与急性肺损伤.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14-116

[7]宫济武.外科输血的机体反应.中国医刊,2000,35(6):4-6

[8]梁继河,刘建平.外科输血新趋势与自体输血研究现状.人民军医,1999,42(12):711-713

[9]赵 锋,姜志勇.外科输血.实践医学杂志,2000,13(1):25-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