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内机械通气的次数,反映呼吸周期的长短。在控制呼吸时,通常按照预先设定的呼吸频率或呼吸周期来执行,但在辅助呼吸时,由于自主呼吸可触发呼吸机而使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周期发生变化。设置呼吸频率时首先应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若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基本正常或明显减弱或已经停止,则按正常人的呼吸频率进行设置,成人14~20/min,儿童16~25/min,婴儿28~30/min。若患者的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初始频率不宜设置过低,否则易发生人机对抗,增加呼吸做功,一般以接近或略低于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为原则。
(二)潮气量
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在机械通气时,指患者通过呼吸机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根据气体交换情况,可分为有效潮气量和无效潮气量两部分。参与气体交换的部分称有效潮气量,通常情况下改变潮气量主要改变此部分潮气量。未参与气体交换的部分称无效潮气量,它反映了呼吸死腔的情况,即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之和的情况。机械通气时潮气量通常按成人8~10ml/kg调节。
(三)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三者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每分通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正常人为7~8L/min,若>10L/min则提示通气过度,若<3L/min则提示通气不足。
(四)吸气与呼气时间比(简称吸/呼比值)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指吸气、呼气时间各占呼吸周期中的比例,从呼吸生理角度分析,吸气时间有助于吸入气(氧气)的分布,但可能对循环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呼气时间主要影响二氧化碳的排出。吸/呼比值大小与吸气流速密切相关,如潮气量不变,吸气流速增快,则吸气时间相应缩短,吸/呼比值缩小;反之,吸气流速减慢,吸气时间延长,吸/呼比值增大。吸/呼通常可通过调节吸气流速或吸气时间来获得。正确的吸/呼应该为(吸气时间+吸气停顿时间)/呼气时间,最大范围可在1∶4~4∶1,常用值为1∶1.5~2,特殊情况下也可选用2∶1~3∶1或4∶1,这就是反比呼吸。
(五)触发灵敏度
触发灵敏度指在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时,靠患者自主吸气的初始动作使吸气管路中产生负压,被呼吸机中特定的传感器感知而同步协调地启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这种感知阈称为触发灵敏度,通常可选用的界限为0~20cmH2O,触发值越接近零位,灵敏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六)吸气压力
机械通气均是应用正压通气,以抵消胸、肺的弹性阻力使肺膨胀,一般以能达到满意潮气量的最低通气压力(15~20cmH2O)为妥。定容通气吸气压力随潮气量、呼吸道阻力、吸气流速、肺顺应性的大小而变化,潮气量和(或)呼吸道阻力越大,吸气流速越快,肺顺应性越低,吸气压力就越大;反之则吸气压力越小。定压通气时吸气压力的调节尤为重要,它决定潮气量的大小,但又受气道阻力、肺容积、肺顺应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压力辅助通气时潮气量除受吸气压力水平的影响外还与患者的自主吸气时间长短和吸气努力程度有关,患者吸气时间越长或吸气越用力,潮气量越大,反之则潮气量越小。
(七)吸入氧浓度
在呼吸机治疗初期,为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可以应用较高浓度的氧(>60%),但持续时间应小于6h,以避免氧中毒。低氧血症未能完全纠正的患者,不能一味提高氧浓度,应通过选用PEEP等方式来调节。现代呼吸机配有空-氧混合器,它是一种可使氧浓度在21%~100%之间选择的装置,大大有助于在机械通气时选用合适的氧浓度,以保障临床应用的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