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术后评估
造口患者术后,除了常规护理外还需要评估造口的功能及周围皮肤情况,评估造口一般在术后24h内进行。
1.造口的颜色 造口颜色即为正常肠黏膜的颜色,呈红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且湿润,黏膜富有弹性,当造口黏膜苍白、暗红色、黑色,应进一步观察。如果患者术前肠镜检查提示有结肠黑变病,行结肠造口后造口黏膜为黑色。术后14d内黏膜水肿是正常现象,造口变得肿胀、发亮、呈半透明,水肿一般自然消退。
2.造口形状及大小 回肠单腔造口圆形、大小为1.5~2.0cm;回肠袢式造口椭圆形、短轴为1.5~2.0cm、长轴为2.0~3.0cm;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圆形、大小为2.0~3.0cm;横结肠袢式造口椭圆形、短轴为2.0~3.0cm、长轴为3.0~4.0cm。造口底板的裁剪应根据造口大小和形状来决定,造口的大小用底板测量板测量造口的基底部,圆形测直径、椭圆形测长轴和短轴、不规则图形时用图形表示。造口大小在术后4~8周内会有所变化。袢式造口支撑棒去除后应重新评估(图11-9-9)。
图11-9-9 支撑棒
3.造口高度 造口高度记录为突出、平坦、回缩、脱垂等。乙状结肠造口高出皮肤0.5~1.0cm;回肠造口高出皮肤1~2cm;横结肠造口高出皮肤1~2cm。适宜的造口高度便于造口袋的粘贴,可预防排泄物对造口边缘皮肤的刺激。造口回缩,贴上造口袋后,其开口处与造口底板齐平,排泄物易渗漏到底板下,排泄物刺激皮肤,造成皮肤损伤。造口脱垂,黏膜外露过多,造口底板对黏膜的摩擦,易引起黏膜的糜烂和坏死。
4.造口位置 造口位于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中上腹、脐部、切口上等。
5.造口类型 根据手术记录确认造口类型,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回肠单腔造口、回肠袢式造口、横结肠袢式造口等。
6.造口周围皮肤 造口黏膜与周围皮肤经缝合后,皮肤与黏膜紧密愈合。外露缝线术后7~10d拆除。周围皮肤应健康、完整,是正常皮肤。对毛发稠密的患者,粘贴造口袋前应将毛发剪除。
7.造口功能 回肠造口术后24h内恢复功能,术后早期会排出大量小肠液,排出液量可达2~3L。当排出液量大于1 000ml时称为高排量造口,此时应监测患者水电平衡。术后2~8周小肠分泌物会下降到500~800ml/d,患者进食后可补充纤维素达到每天最大排出量不超过1L。结肠造口2~3d恢复,先排气后排便。早期时液体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吸收逐渐增加,排出量减少,大便性质变得更黏稠。远段结肠造口比近端结肠造口的排出量黏稠且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