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眼的调节及校正

眼的调节及校正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正视眼不用调节时,5m以外的平行光线入眼后,成焦点在视网膜上。该表所列的只是正视眼,或者是已用眼镜矫正过的非正视眼。非正视眼的屈光度虽然不同,但是调节广度则相同,虽然有时有些出入,但相差很小。

(一)眼的调节

当正视眼不用调节时(图2-3),5m以外(认为是无限远)的平行光线入眼后,成焦点在视网膜上(R)。如果物体在无限远之内,例如A点,它成像在联合焦点A',就是在视网膜的后面,在视网膜上不能有清晰的像。这时如果眼的屈光力增加,即可成焦点在视网膜上,这种随时改变焦距,使能够看清远近距离目标能力,称为眼睛的调节作用(ocular accommodation)。眼睛有这种调节作用,因此可以将不同距离的光线在不同时间成焦点在视网膜上,但是不能把不同距离的光线在同一时间成焦点在视网膜上。

图2-3 眼的调节作用

A:物体 R:视网膜上焦点 A':像(联合焦点)

1.调节作用的机制 关于调节机制至今仍有较大争论,目前公认的是:眼球在不用调节时,晶状体是由紧张的悬韧带所固定。悬韧带主要附着于睫状突上,注视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的张力松弛,晶状体的囊也松弛,可塑性的晶状体内容形状改变,厚度增加,直径减小,前极部明显向前突出周边部相对变扁平,形成了双曲线形状的晶状体前表面,从而增加其屈光力量,屈光力加大。

2.物理性调节与生理调节 眼的调节功能的形成必须有健全的睫状肌功能和晶状体的可塑性,且二者能互相配合同时作用,才能产生适当的调节作用。老年人虽然睫状肌功能完好,但由于晶状体硬化失去可塑性,所以不能很好地调节,看近物不清楚,必须借助老花眼镜。相反晶状体是液体的物质,弹性完好,但睫状肌力变弱或由于其他原因所致睫状肌麻痹时,也不能很好地使之调节。因此调节作用可分为生理性调节和物理性调节。纯粹由晶状体塑性改变产生的调节叫物理性调节,以屈光度为单位来表示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凸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大小。由睫状肌收缩产生的调节叫生理性调节,以肌度(muscular diopter)为单位来表示调节时所需要的睫状肌的肌张力大小,1肌度即指能产生1D所需要的肌张力。

3.调节近点与调节远点

(1)调节远点(far point,puntum remotum):当眼睫状肌完全松弛,无调节状态下,能看清楚的最远地方为调节远点,此时眼的屈光力最小,远点距离的倒数称为静态屈光度;

(2)调节近点(near point,puntum proximum):当眼使用最大调节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看近使用调节时的屈光叫做动态屈光。

4.调节范围与调节广度 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间的距离称为调节范围。眼看远点与看近点时所用的屈光力差称为调节广度,又称调节幅度、调节程度。我们以r表示远点(以m计),R:看远点时所用屈光度(以D为单位),p表示近点,P:看近点时所用屈光度,则A(调节广度)=P-R,a(调节范围)=r-p,正视眼的远点在无限远,看远时不用调节,此时R=0。

表2-2是10~70岁的人群,以每5岁为1组正常的调节近点和调节广度(依据Douders,双眼)。

该表所列的只是正视眼,或者是已用眼镜矫正过的非正视眼。非正视眼的屈光度虽然不同,但是调节广度则相同,虽然有时有些出入,但相差很小。

(1)正视眼的调节:正视眼的远点位于无限远,其静态屈光为零,故不需调节即能看清远物。当其注视近点处物体时,需用全部调节力。故其调节幅度等于其近点屈光度,而其调节范围包括由近点至无限远的全部范围。

健康人两眼调节同时发生,且彼此相等。两眼调节的差别极少超过0.12D。调节时眼的屈折力增强,故主焦距缩短,视网膜像缩小。

表2-2 不同年龄的屈光调节表

(2)远视眼的调节:由于远视眼的远点位于眼的后方,为虚焦点,所以远点屈光(远点距离倒数)为负的。因此调节公式A=P-R中,R是负值,因此远视者看近时所用调节,总是较正视或近视者为多。首先,为了看清远物,远视眼须利用调节以增加眼的屈折力,使之成为正视,所用调节即其远视度数。此外,为了使眼适应其近点,又须另加所需调节。例如,2D的远视,近点在10cm(1/10m),需先用2D的调节以矫正其远视,另外再用10D的调节以看清近点物体,因此全部调节A=10+2=12D。如果远视度数超过眼的全部调节力,如不戴镜.则不可能看清任何距离的物体。

(3)近视眼的调节:近视患者如无其他眼病,则其平均调节力应与一般同年龄正视者相同,但其调节范围却不大,例如10D的近视眼,其远点距眼仅10cm,如果其近点在5cm,则调节范围也为5cm,即其清晰视力仅存在于5~10cm,而其调节力则为20D-10D=10D。如此小的调节在生活中几乎无用,如用适当的镜片矫正,其调节区即与同年龄正常人无异。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如不矫正,则看近时常不需任何调节,但不论近视程度如何,其所用调节总比正视或远视眼为少。如果近视眼的远点恰好等于看近的距离,一般不感觉老视的发生。

同一年龄的近点、在近视眼时最近,在远视眼时最远。所以老视现象因屈光状态不同而异,同龄人的调节力基本相同,但远视眼患者较正视眼和近视眼患者近点要远,因此远视眼患者要比正视眼出现老视的现象早,近视眼的近点一般小于正视眼的近点,所以近视眼者出现老视的时间要比正视者晚。

(二)眼的集合

广义上的集合(convergence)分为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两种。自主性集合是指可随意地使两眼向鼻侧集合,因人而异,并可通过训练使之加强,非自主性集合是反射性的。在此我们主要指非自主性集合(involuntary convergence)。

当我们注视近物时,眼睛不仅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内侧,使两眼的视轴均向被注视的物体固定着,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愈近,眼球内转的程度也愈大,这种现象称为集合作用或辐辏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愈近,集合程度也愈大。

1.集合的远点和近点 眼球的内转,是内直肌收缩的结果。当注视远物时,不用集合作用,故当集合作用完全静止时,两眼能看清物体所在的点称为远点。当目标逐渐向眼移动到一定近距离时,集合作用达到最大限度,两眼就放弃集合,眼球突然向外转动,形成不可抑制的两眼复视,此时物体所在之处,称为集合近点。

2.集合范围与集合广度 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间的距离称为集合范围。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所产生的眼球内转角度的差别,称为集合广度。

3.集合角 两眼注视中线上的一物,眼的视轴与中线成一角度,此角名为集合角,测量此集合角的单位为米角(MA)。集合大小即用米角表示。当注视中线上1m远时的集合角等于1MA(图2-4)此时调节为1D;如果视轴在50cm的距离与中线相遇.就是2MA,调节用2D;在25cm处相遇就是4MA。

4.调节与集合的关系 正视眼调节和集合是互相关联,协调平衡一致的,如视近时集合用4MA,则调节也用4D,相反也一样。但有时二种作用也可不协调,甚至可能有调节无集合,或有集合无调节。例如当人注视一物体时,在眼前加一低度的凹镜片或凸镜片,因借调节作用的增减,仍可以看清注视的物体,此种情况即是集合作用固定而增减调节作用。如果当注视物体时,在眼前加棱镜片(三棱镜),也仍能看清注视的物体,即是调节作用固定而增减集合作用。在老视眼中,调节作用逐渐消失,而集合作用仍可不变;又在内直肌麻痹时,集合作用丧失而调节作用可以独立存在。

图2-4 米角(MA)

c.s.和c.r.为双眼的旋转中心

在屈光不正中,二者不协调的情形也很明显。如一正视眼,在注视33cm时,需3屈光度的调节和3MA的集合。但是一个具有2D远视的患者,当注视33cm时,即需要5D的调节和3MA的集合,故其调节作用强于集合作用。如果另一个具有2D近视的患者视同一距离时,则需1D的调节和3MA的集合,其调节作用弱于集合作用。前面相关章节已叙述过,在屈光不正中,调节与集合不协调的情形,有一定的限度,超过此限度,即可发生不适,甚至发生内斜或外斜视。

远视眼容易发生内斜视。如果一只眼的远视比另一只眼厉害,集合与调节更不易协调。例如远视眼的右眼有3D,左眼有4D,如果两眼用6D注视33cm距离的物体,则左眼必然仍有1D的远视眼,因此视网膜所成的像即不清楚。如果要使左眼的像清楚,必须多用1D的调节。如果多用调节,同时也必定兴奋内直肌,因此左眼即向内斜,久之,造成内斜视。因此常见斜视眼的屈光度比较强。

近视眼易发生外斜视,例如一患者两眼为近视8D,注视离眼12cm远的物体时,需用8MA的集合才能看清,但不用任何调节。因为近视眼多为长眼,所以用8MA的集合时,其内直肌必须用很强的力量,如果持续时久,很少有不疼痛的,结果集合即松弛,一只眼注视,另一只眼便向外转,如果一只眼的近视很厉害,此种情况更属常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