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与色觉

视觉与色觉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视觉的形成与物理、生理、生化、心理等学科有密切关系。人类对外界的信息90%依赖于视觉而获得。动物视觉器官的色觉是视器高度发展的结果,但不是所有动物都具有色觉。视器是动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简单进而复杂,由低级而进化为高级。脊椎动物的视器,已发展成为有晶体的折射的视觉器官,能识别外界物体的形状与大小。许多实验表明,两栖类的蛙、爬虫类的蜥蜴和多数鸟类已具有色觉,而牛、兔与鼠无色觉。

人类视觉的形成与物理、生理、生化、心理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射入眼内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将部分吸收的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及电能(神经冲动)沿着视路传入大脑中枢通过信息的综合、分析形成视觉。人类对外界的信息90%依赖于视觉而获得。视觉分光觉、形觉和色觉。

(一)光觉

眼不但对白色有适应现象,对单色光也同样有适应现象,此称色适应。在红适应时对红光的敏感度减低,绿适应时对绿光的敏感度也同样减低。

光线的明与暗能影响视网膜的功能,色光也起一定的影响。实验证明,如将照在可视光谱上的光线从明亮渐变为阴暗时(暗适应),光谱上的红色部分首先消退而变为灰色,青蓝色最后变为灰色,此时全光谱呈灰色,但光谱各部分仍有明暗之分,光谱的红端本来比紫端明亮些,而现在却相反,其明亮的部分向紫端推移。反之由黑暗渐渐转为明亮时,蓝色先出现,红色最后出现,最终成为正常的白昼光谱,这个现象名谓Purkinje现象或Purkinje效应。有Purkinje现象的动物可能有色觉。

(二)色觉功能的演变

动物视觉器官的色觉是视器高度发展的结果,但不是所有动物都具有色觉。视器是动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简单进而复杂,由低级而进化为高级。例如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只需要辨别光,所以它的体表只具有感光细胞,它仅能辨识光的有无而不能辨别光来自何方。到软体动物的蝶形贝,它体表的感光细胞聚集成团块,就比蚯蚓的视器进步,它不但能辨别光,还能辨别光的方向。脊椎动物的视器,已发展成为有晶体的折射的视觉器官,能识别外界物体的形状与大小。

动物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繁衍,其中一部分的视觉器官又发展成为具有感光、感形与感色的高级视觉器官。

许多实验表明,两栖类的蛙、爬虫类的蜥蜴和多数鸟类已具有色觉,而牛、兔与鼠无色觉。卷尾猴的色觉不完全,它可能有像甲型色盲一样的色觉。松鼠、犬的色觉也不完全。类人猿据说已具有如人的完全色觉,而多数营夜间生活的长尾猿和低级灵长目半猴和狐类无色觉。一般在白昼活动的狐猴类可能有粗略的色觉。

(三)视网膜的感色野

1.感光细胞中的锥体细胞分布以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为最多,越近周边越趋减少,至周边则缺如,中心凹的锥体细胞最多,排列紧密。杆细胞的分布则反之,越至周边越多,越至中央越少,至中心凹则无杆细胞。它们的分布最密有两处,即盲点鼻侧约200个与黄斑中心凹颞侧的200个。

2.色视野因锥体细胞在视网膜各区分布不同,所以视网膜的感色区也因区域不同而不同。黄斑部对色最敏感,越至周边辨色力越减弱以至消失,周边视野只有光感而无色感。感色范围以蓝色为最大,紫色为最小,一般顺序为蓝、黄、红、绿与紫。

黄斑中心凹处对青黄色不能辨认,它是青黄色盲区,青黄色盲区现今认为是缺乏蓝受体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