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处方用药很讲究药量大小与配伍变化,同样的方药,用量不同,就有不同的疗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均由厚朴、枳实、大黄三味组成,但在药量上有所不同,而其所主证候及所产生的作用亦有区别。小承气汤是厚朴三两(汉代衡制),大黄四两,枳实三枚,治疗积胀俱轻之证,目的在于攻实;厚朴三物汤是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治疗胀重积轻之证,目的在于行气除满;厚朴大黄汤是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治疗痰饮结实之证,目的在于开痞通便。又如桂枝加附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仅桂枝、附子的分量略有差异。桂枝去芍加附汤是桂枝三两,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是桂枝四两,附子三枚,余皆相同。但两方主治却完全不同,前者治阳虚的脉促胸满恶寒,后者治风湿相搏的身体痛烦。这完全由于桂枝、附子的用量关系,特别是附子的用量,小量则温经回阳,大量则力能镇痛。再如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发汗,若再加桂枝二两,即为桂枝加桂汤,而治水寒之气上冲的奔豚证;若倍芍药加饴糖,就变为温养中脏,补虚和里的小建中汤了。
另外,还有一些方药分量比例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似有不能随便更动之意。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才能起到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效(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桂枝汤桂枝、白芍等量方可起到调和营卫之功。因此,临床使用方药,又不可忽略这些经验。
总之,药量大小变化,是临床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之得当,疗效就好,用之不当,疗效就差。辨证、立法、用药,三者缺一不可,即使辨证立法都对,而用药不精不准,不适量,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