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绞痛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心绞痛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同为心痛,后者与心绞痛的相似度更大。这里的胸痹,作为一个疾病名称,从其临床表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来看,已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通篇所言“心痛”,主要是作为症状名称出现的,是胸痹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心痹”主要临床表现是心中满闷而痛,而“胸痹”则包括了心、肺和胸壁的病理表现。

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心绞痛”这样的病名,但我们考察从病因病机到临床表现的诸多方面,与现代所称的“冠心病心绞痛”相类似的病名却有很多,而且其使用不规范、定义不明确甚至互相矛盾之处甚多;因此,我们采用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这一明确概念,以此为标尺,衡量历代中医典籍,对相关的病名概念进行整理,试图对其内涵及发展有一明确认识。

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多种病名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山海经》中便最早出现了“心痛”一词,《山海经·西山经》曰:“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2]”《山海经·中山经》曰:“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3]”这虽然不是对“心痛”一症的具体描述,但却大概是“心痛”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医书,这为研究我国汉代以前的医药学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4]”,“臂泰(太)阴温(脉)……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5]”。这可以看作是最早关于心痛的症状学描述。

《黄帝内经》中有多篇论及“心痛”,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6]”之谓,《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7]”,《灵枢·经脉》等均有论述。《灵枢·厥病》同时提到了另两个概念——“真心痛”和“厥心痛”,文中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同为心痛,后者与心绞痛的相似度更大。

同时,在《黄帝内经》中又出现了一个后世应用很广的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应概念——“胸痹”,《灵枢·本脏》曰:“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这里的“胸痹”,从其内涵分析,与现代所谓心绞痛没有多少相似性。总而言之,《黄帝内经》对“胸痹”没有准确的定义和范围,但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所言胸痹至少包括了“心痹”、“肺痹”在内的所有胸部痹阻性疾病。此外,《素问·痹论》载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里的心痹,结合同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可以认为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阻痹经气,久而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所致的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

《难经》一书中,将心痛分为“厥心痛”和“真心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8]”,认为五脏病变影响及心所致为厥心痛,病邪直犯心脉所致为真心痛。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论述“胸痹”、“心痛”,如“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9]”。“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9]”。“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10]”。这里的胸痹,作为一个疾病名称,从其临床表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来看,已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同时,也概括了一种“胸阳不足,阴寒之邪痹阻心脉”的病机。当然,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不得卧这些症状,不同于心绞痛,而类似于心力衰竭。通篇所言“心痛”,主要是作为症状名称出现的,是胸痹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了“久心痛”的名称,并举出了治疗方剂。同书也有关于“胸痹”的记载:“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11]。”此言胸痹,与《黄帝内经》中之心痹相类。

隋代《诸病源候论》将“心痛”、“心痹”和“胸痹”分篇论述,其论“心痛”云:“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12]。”“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12]。”“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12]。”心痛有二,有正经发病之真心痛,有别络受病之久心痛,“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12]”。其论“心痹”云:“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13]。”论“胸痹”则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喉里涩,唾燥。甚者,心里强否急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白汗出,或彻背膂。其脉浮而微者是也[13]。”可见,“心痹”主要临床表现是心中满闷而痛,而“胸痹”则包括了心、肺和胸壁的病理表现。

宋代的《圣济总录》对“心痛”的记载更为详尽,对于“心痛”的分类有:按照发病速度分为“卒心痛”和“久心痛”;按照导致心痛的原因分为九种心痛:“曰虫,曰注,曰风,曰悸,曰食,曰饮,曰冷,曰热,曰去来者是也[14]。”由于他经阳气不足而引起心经气逆而致心痛者为厥心痛,按照其原发脏腑可以分为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和肾心痛。对于“胸痹”的论述,涵盖了《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的内容,而其所论“心痹”,则沿袭了《黄帝内经》的论点。

金元至明代,对于“心痛”一症,多数医家认为除了真心痛外,都是胃脘痛,如朱丹溪、虞抟、张介宾等人,《景岳全书》云:“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别,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黄帝内经》曰‘胃脘当心而痛者’即此,时人以此为心痛,不知心不可痛也,若病真心痛者,必手足冷至节,爪甲青,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可治也[15]。”但与此同时,另有一些医家认为心痛、胃痛应有明确区分,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中云:“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16]。”李用粹《证治汇补》曰:“心痛在岐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间,胃脘痛在心之下[17]。”直到清代,心痛当与胃脘痛区别开来的观点才逐渐得到医家公认。而对于胸痹一名的概念和范围,直至清代也没有达成共识。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逐渐开展,对临床常见多发的中医病证的整理与规范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出台了一些规范化研究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的疾病命名为“胸痹心痛”,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称为“胸痹(心痛)”,国家统编第6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中称为“胸痹心痛”,最新出版的《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也将其规范化名称定为“胸痹心痛”;虽然也有其他名称,如1987年8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心病学组发布的“心痹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统一病名为“心痹”,但这种命名方法并未得到公认及推广。由此可见,当代对于此类疾病的中医病名认识基本趋于统一,即“胸痹心痛”。

我们分析传统的中医病名,不外乎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主症综合命名,一个规范的中医病名,应该是既符合中医理论,又能够涵盖该病的基本特征的。考察“胸痹心痛”,其源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胸痹指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而言,症见胸闷短气甚则心胸疼痛;心痛则因心之阴阳气血不足、气滞寒凝、痰阻血瘀等所致,症以心胸疼痛为主。“胸痹”指示了该病的病性和病机,而“心痛”则指示了该病的主症与病位,二者均表现为心胸疼痛,常相兼出现,合称之则较妥;且与西医的冠心病心纹痛相对应,便于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开展。下文将以“胸痹心痛”代称冠心病心绞痛。

本书冠心病心绞痛的古代学术源流部分,内容主要采自历代典籍中关于“胸痹心痛”的论述,间或收录部分从属于“真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等的重要内容,挂一漏万之处,尚祈同道指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