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当气候异常变化(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或者长期在潮湿、寒冷、高热环境中生活、工作,人均易于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其中尤以风寒之邪为常见。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风、寒、湿、燥、热诸邪,皆能导致心痛。“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心痛支满”,“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心胁痛”。“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这是指六气太过所致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心痛暴喑”,这是指六气不及所致心痛。
《黄帝内经》提出的以风寒之邪为主的外邪致心痛说,在古代胸痹心痛病因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自隋唐直至宋代,各种著作中多有论及,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心痛,风冷邪气乘于心也[12]”,“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12]”,“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12]”。风寒外邪侵袭,客于心之正经或别络,均致心痛。后世《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中有关病因论述均遵循了一观点。
风寒之邪历来是被视作导致胸痹心痛的主要外邪的,历代治疗该类疾病的方剂中辛温散寒药物也一直占有较高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外邪的作用可以被忽视;《黄帝内经》中即有热邪致心痛的记载,晋代《肘后方》中治疗“卒心痛”的方剂,也有以黄连、苦参、龙胆草等清热药单独组方的例子,凡此种种,均证明了热邪致心痛的存在及其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龚信的《古今医鉴》特别补充了实热致心痛的病因,“凡痛在心,连两胁至两乳下,牵引背板、匙骨下而痛者,实热也[34]”在理论上完善了心痛的外感病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