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反映了从《黄帝内经》时代起,这种内因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就产生了。《金匮要略》认为胸痹心痛的原因系“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是发病的主因和始因。
隋代《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心痛的脏腑阳虚病因,认为“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12]”。这一论述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并有所发展,宋代《太平圣惠方·治心背彻痛诸方》中指出,心背彻痛的病因是“脏腑虚弱,肾气不足,积冷之气,上攻于心[44]”。《圣济总录》认为,卒心痛的病因是“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25]”,心痛则因于“脏腑气虚,风寒客之[45]”。均认为心痛是在脏腑本虚的基础上感受外寒所致。
明清医家扩充了心痛脏腑虚弱病因内涵,如《景岳全书》云:“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肾气血本虚,而偶犯劳伤,或偶犯寒气及饮食不调者,亦有此证[46]。”指出心痛可因为心、脾、肝、肾之气血虚所致,不仅明确了脏腑,而且定位于气血;《杂病源流犀烛》则从阴阳的角度概括了心痛的脏腑虚弱病因,“夫心主诸阳,又主阴血,故因邪而阳气郁者痛,阳虚而邪胜者亦痛,因邪而阴血凝注者痛,阴虚而邪胜者亦痛[36]”。至此,对于导致胸痹心痛的脏腑虚弱之病因已经明确,即心、脾、肝、肾的气血阴阳之虚。
《黄帝内经》认为,来自其他经络脏腑的病邪也可引起胸痹心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诸病源候论》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12]。”此处提及的“胃心痛”以及“脾心痛”、“肾心痛”等等,均是来自其他脏腑经络的病邪侵犯心经所致。就历代医籍所论,其原因多为他脏本虚,复感外邪进而凌犯心君,或者其气逆上冲心,而其原始病因,仍不脱离前述五类,故不作单独分类介绍。
以上我们看到“胸痹心痛”的病因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充实、发展和完善,基本定型,即在脏腑虚弱的基础上,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