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书按照病邪侵犯部位的不同将心痛分为真心痛与久心痛,邪伤心之正经者为真心痛,邪伤心之支别络脉者为久心痛。诸脏腑气虚、气乘于心所致之心痛,又分为脾心痛、胃心痛和肾心痛,这是其与《黄帝内经》不同之处。

《黄帝内经》中“证”字仅出现1次,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而散见于各篇的关于“心痛”、“心痹”、“真心痛”、“厥心痛”等类似疾病概念的记载却非常丰富,近似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这似乎表明古人当时对于种种非健康状态,首先是从整体的“疾”或“病”的角度来认识的,而对于充满辩证色彩和个性特征的“证候”,起初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也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黄帝内经》之中,“卒心痛”只是一个症状名,而“心痛”也基本是作为症状名出现的,可以作为疾病来看待的有“胸痹”、“真心痛”和“厥心痛”,其中除去“胸痹”(因其仅有名称而无具体描述)不论,“真心痛”和“厥心痛”,似可看作关于心绞痛最早的分型;“厥心痛”又根据其兼见症状的不同而分为“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和“肺心痛”5种。

《诸病源候论》是专论病因、病机的著作,其中对于胸痹心痛的分类,较之《黄帝内经》更为系统。是书按照病邪侵犯部位的不同将心痛分为真心痛与久心痛,邪伤心之正经者为真心痛,邪伤心之支别络脉者为久心痛。诸脏腑气虚、气乘于心所致之心痛,又分为脾心痛、胃心痛和肾心痛,这是其与《黄帝内经》不同之处。

宋代《圣济总录》中将心痛分为卒心痛、久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肾心痛和厥心痛,即将《黄帝内经》中从属于“厥心痛”的五脏心痛分离出来。治疗上,基于“从于外风,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的发病学观点和心痛多因于外寒所致的病因学认识,处方多芳香温通之剂,用药除温阳散寒、辛温祛风之品外,也多用益气活血养血之类。

历代医书尤其是大型方书,大多按照《黄帝内经》、《病源》之例对心痛予以分类,其分类大致不离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卒心痛、9种心痛的范畴。《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多以一方剂对应主治一病或一症状群,如“治卒心痛方”、“治久心痛,冷气积聚,四肢不和,唇口青,时时恶寒,川椒散方”等。这种方病对应或曰方症对应的治疗模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宋以前胸痹心痛论治的主流。方剂的配伍,反映了当时医家对于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后世辨病论治的思路,有不少有益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