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匮要略》之辨证

《金匮要略》之辨证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设专篇论述“胸痹心痛”,即《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心痛,作为症状,是指正当心窝部位的疼痛,作为疾病,则指以心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心痛”在《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丰富,但直到《金匮要略》才提出了一套理、法、方、药俱全的治疗方案。

在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设专篇论述“胸痹心痛”,即《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该篇中,专论“胸痹”者凡五条,专论“心痛”者凡二条,其理、法、方、药俱全,开胸痹辨证论治之先河。

(一)胸痹之辨证

《金匮要略》中的“胸痹”,是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张仲景在明确胸痹病机的基础上,就其辨证论治作了系统阐述,治疗上以宣痹通阳、理气化痰为法,创制了药简药宏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经典方剂。

1.主证 本篇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9]。”

胸痹之病机为“阳微阴弦”,胸阳不振,阴邪阻滞,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故胸背痛;邪阻气滞,故短气;阴邪上乘,肺失宣降,故喘息咳唾。寸口脉沉迟,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关脉小紧,为中焦停饮,是阴盛之象。治以通阳散结、豁痰利气的瓜蒌薤白白酒汤。该条所述为胸痹的主证主方,适用于一切以上焦阳虚、阴邪上干为病机的胸痹。

2.痰饮壅盛证 本篇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本条首言“胸痹”,故其证亦见上条“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之症,复因痰饮壅塞胸中,阻滞气机,故咳喘不能平卧;胸背阳气不通故心痛彻背。咳喘不能平卧,心痛彻背,可见本证较上条痹阻为甚,其原因就在于痰饮壅盛,故于前方加入半夏,以助降逆逐饮之力。

3.气机郁滞证 本篇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9]”。

本篇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9]。”

这两条条文中,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胸中气塞、短气诸症,均属气机不畅所致,惟其气滞程度有别,故分而述之。

第5条,乃气滞之相对较重者,心中痞,指胃脘部满闷不舒,乃阳虚无形阴气内结所致,阴邪内结,胸阳被遏,气行不利,气结于胸故胸满;两胁为气机升降之路,气滞于胸则气机升降失常,故胁下气逆冲胸。如证偏实,兼见腹胀、大便不畅、苔厚腻、脉弦紧,乃阴寒邪气偏盛、停痰蓄饮为患,急则治其标,当泻标实 ,治以宣痹通阳、泻满降逆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如证偏虚,兼见四肢不温、倦怠少气、语声低微、便溏、舌淡、脉迟而虚等,乃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所致,当补其本虚,治以温补中阳的人参汤。此虚实之不同也。

第6条,乃气滞之相对较轻者。胸痹主症为胸背痛、短气,而本条仅言胸中气塞、短气,可见其胸痛至微甚或于无,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上焦阳虚,肺气不足,水道失畅,则痰湿生焉,湿阻气道,故呼吸短气,湿遏胸阳,故胸中气塞。同为饮阻气滞证,若饮邪偏重,则邪在肺,短气重,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治以宣肺利气化饮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若气滞较重,则邪在胃,气塞重,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治以温中行气散结的橘枳姜汤,前方甘淡,重在利湿化饮,后方苦辛,重在行气开结。

短短两句条文,证之轻重、缓急、标本、虚实俱现,可谓字字珠玑。

4.寒湿证 本篇第7条:“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9]。”

本条叙述简略,既云“胸痹”,当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症,胸痹缓急者,其痛发时缓时急也,此人之阳气与寒湿之邪交争,寒湿盛则阳气郁病势急而痛剧,阳气振则寒湿散病势缓而痛减。治宜温经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薏苡附子散。

(二)心痛之辨证

心痛,作为症状,是指正当心窝部位的疼痛,作为疾病,则指以心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心痛”在《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丰富,但直到《金匮要略》才提出了一套理、法、方、药俱全的治疗方案。

1.痰阻气逆证 本篇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10]。”

心中痞者,上焦阳虚,寒痰水饮停聚于胃,故胃脘部满闷不舒;心悬痛者,心窝部感到如同悬挂动摇般牵掣作痛,此胃气与阴寒之邪气俱逆所致也。症见气逆攻心、干呕气塞、心窝部牵掣疼痛,治宜通阳化饮、下气降逆,方用桂枝生姜枳实汤。

2.阴寒痼结证 本篇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10]。”

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上逆阳位,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形成心窝部疼痛牵引背部,背部疼痛又牵引到心窝,心痛相互牵引的剧烈疼痛,此阴寒弥漫、痼结于心背故也。以方测证,当兼见四肢厥冷、脉沉紧等,治宜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胸痹、心痛均为胸中之病,发病部位相近,均有疼痛症状,病因病机都与阳虚阴盛、阴乘阳位有关,二者多相互影响,既可单独发生,又能合并发生,故仲景将其合于一篇讨论,本篇9条条文,充分揭示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成为后世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等相关疾病的重要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