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经》[10]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1),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注】 (1)烦热:“烦”者“闷”也,此处作郁解,即郁热。
【评释】 此为心经郁热所致神志症状及心经循行部位的表现,治疗当泻其实热则愈。
(二)《诸病源候论》[13]
1.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胛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心病候》)
【评释】 心藏神,在志为喜,心气的虚实,外邪的侵犯,都可能导致心志的异常改变,《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邪气盛则实,所谓心气之实者,实客邪犯心也,邪犯心经,脉络不通,故而诸痛作,客者除之,当以祛邪为先;精气夺则虚,心气不足,温煦、运化、行血之职不行,阴寒、水湿、瘀血群贼蜂起,故见症纷繁,治当补其虚兼以祛邪。
2.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1)者。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2),故成疹不死。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
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心痛候》)
【注】
(1)疹:久病。《素问·奇病论篇》:“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王冰注:“疹,谓久病也。”
(2)乍间乍甚:忽轻忽重。“间”即减轻,“甚”即加重。
【评释】 以上条文论述了心痛的病因、病机、分类与主症:真心痛者,邪伤心之正经;久心痛者,风冷邪气伤于心之支别络脉;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所致心痛,亦属真心痛之一种;脾、胃、肾心痛者,乃脾、胃、肾与膀胱之经气虚、逆上犯心所致,其主症,与《灵枢·厥病》所论略有不同,当互相参看。
3.诊其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关上脉紧,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绝;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1)。(《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心痛候》)
【注】 (1)毒痛:剧烈疼痛。“毒”,《说文》:“厚也。”深重至极之义。
【评释】 心痛之脉,多为阴脉,文中列举之急、沉、紧脉均是。寸口脉沉紧或沉,示心阳不振,关上脉紧,示阴寒上逆。
4.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1)也。(《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久心痛候》)
【注】 (1)瘥:病愈,病减。
【评释】 “久心痛”之名,《病源》之前诸医籍均未记载,此为其之首见。其病机,乃风邪冷热客于心之支别络脉所致。
5.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心为诸脏主,故正经不受邪,若为邪所伤而痛,即死。若支别络脉为风邪所乘而痛,则经久成疹。其痛悬急懊(1)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心悬急懊痛候》)
【注】 (1)懊:烦躁懊恼。
【评释】 本段论述了心痛病的两种兼见症:一为心痛时病人自感心如悬空,有摇摇欲坠之急迫感,一为兼有心中懊恼、烦躁不安之感。其病机均为阳气被郁、失于宣畅、郁而化热,临床颇为常见。
6.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停饮者,水液之所为也。心气通于舌,心与小肠合,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行于小肠,为溲便,则心络无有停饮也。膀胱与肾俱象水,膀胱为肾之腑,主藏津液;肾之液上为唾,肾气下通于阴,若腑脏和平,则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热相乘,致腑脏不调,津液水饮停积,上迫于心,令心气不宣畅,故痛而多唾也。(《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心痛多唾候》)
【评释】 心痛兼见多唾,其病机为外邪侵袭,腑脏不调,津聚成饮,水饮停积,上迫于心。由本段亦可见,停饮不化也是导致心痛病的病因之一。
7.心痛而不能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气客之,则脾气冷弱,不胜于水谷也。心为火,脾为土,是母子也,俱为邪所乘,故痛,复不能饮食也。(《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心痛不能饮食候》)
【评释】 心痛而不能饮食,病机为积冷之邪客于脾而乘心络,乃心脾俱病。临床所见,有心病及脾者;亦有脾病及心者;有心痛为主,不能饮食为一时之兼症者;亦有脾病不能饮食为主,影响及心而心痛者,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之。
8.夫寒疝心痛,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言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疝病诸候·寒疝心痛候》)
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或阴阴(1)而疼,或四支逆冷,或唇口变青,皆其候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疝病诸候·心疝候》)
【注】 (1)阴阴:深慢也。
【评释】 疝者,痛也,故言心疝者,即心痛也,寒疝心痛者,言致病之因也。其症状,或痛如刀刺,或痛势较缓,并见四肢逆冷、口唇青紫等,皆寒邪所致。
9.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1),蕴蕴(2)而痛,是谓之心痹。诊其脉,沉而弦者,心痹之候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心痹候》)
【注】
(1)心里愊愊如满:心中郁结烦闷。愊,郁结也。满,通“懑”,闷也。
(2)蕴蕴:通“阴阴”,意犹隐隐,隐约。
【评释】 此之“心痹”,与《素问·痹论篇》的“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已非同一种疾病。其病因在于思虑过度损心、心虚邪乘,其症状主要为心中满闷、隐痛,脉沉弦。
10.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1),喉里涩,唾燥。甚者,心里强痞急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背膂。其脉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数日杀人。(《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胸痹候》)
【注】 (1)习习如痒:形容其病在心胸中有如虫行之不适感。习习,虫行感。
【评释】 此之“胸痹”与《金匮要略》所论不同,不仅涵盖了《金匮要略》中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痹阻心脉所致的一种疾病,而且包括了肺、咽喉、胸壁等部位痹阻不通的疾病,其病因为感受寒邪,病机为脏腑虚弱、寒邪上冲胸间,其脉浮而微。
(三)《备急千金要方》[14]
1.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感于寒,微者为咳,甚者为痛、为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心脏·心腹痛第六》
【评释】 文中“卒心痛胸痹”是作为一完整名称出现的,属症状。寒邪客于肺,则为咳,客于心,则为痛,客于脾,则为泄也。
2.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心脏·胸痹第七》)
【评释】 孙思邈所论之“胸痹”,概念与《诸病源候论》相类,均为广义之心胸部痹阻不通的疾病,其症状基本相同,惟多“时欲呕吐”一症。其述症甚详,但病因、病机、脉象均未涉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