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寒论》[179]
四 逆 汤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组成及用法】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取汁温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效】 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主治】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心痛病,症见猝然心痛难忍,四肢逆冷,冷汗不止,神衰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唇紫甲青,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释方】 本证因心肾阳虚,命门火衰,阳不化阴,阴寒弥漫胸中,痹阻心脉而致。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故厥逆吐利诸证乃作。
阳衰阴盛,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故本方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入心脾肾经,补火助阳,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干姜辛热,温中焦而逐里寒,助阳通脉,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以甘温之炙甘草益气调中为佐药,既能解毒,又可缓姜、附辛散燥烈之性。三药相合,使阳气复,阴寒消,阴阳气顺接而心痛可缓解。
临床应用以猝然心痛难忍,四肢逆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辨证要点。真热假寒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有强心、减慢窦性心律、升压、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和镇痛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如与生脉散合用,可解决长时间用升压药停药以后血压下降的问题。
【注】 ①附子辛热有毒,生用必须先煎1h,临床应用时若时间紧迫需马上服药,可用制附子代替,第二剂再用生附子;②若服药呕吐,因寒盛而格拒不入,可用冷服法,即《内经》“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③本剂多用于危证急救,一俟病情稳定,便应进一步辨证调治,不可多服,以免纯阳之品过剂,助火伤阴,变生他证;④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虽然方名相似,均可用治寒厥,但当归四逆汤证病机在于血虚寒凝,仅为手足不温,病位在经;而四逆汤证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其肢厥严重,冷过肘膝,并见全身虚寒征象,病位在脏,临证当仔细辨别,审慎处方。
小陷胸汤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组成及用法】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瓜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心痛之痰热互结证:心中灼痛,胸闷,气粗,痰黄稠,烦躁,或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释方】 本方原治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之小结胸病,后世多取其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治疗心痛之痰热互结证。
方中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通胸膈之痹;以黄连、半夏为臣药,取黄连之苦寒,清热泻火,开心下之痞;配半夏之辛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两药相合,一辛一苦,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润燥相得,其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益彰。“先煮瓜蒌,分温三服,皆以缓治上之法”(《古今名医方论》程扶生语)。
临床应用以心中灼痛,痰黄稠,大便干,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炙甘草汤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组成及用法】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三十枚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主治】 心痛之气阴两虚证,症见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舌偏红或有齿痕,脉细弱或结代。
【释方】 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系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后世用治心痛之气阴两虚证,气虚无力鼓动心脉,阴血不足,血脉不充,心脉失养,不荣则痛。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药,《名医别录》谓其“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故以为君。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三药相合,同补气虚;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三药相合,同补阴血,上药共为臣药。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通心脉,为佐药。生姜、大枣相伍,又可调补脾胃,以滋气血生化之源。以清酒煎服,盖取其辛热之性,温通血脉,以行药势。诸药相合,则阴血得滋而血脉充,阳气得扶而心脉通,共成滋阴益气复脉之方。
当归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及用法】 当归三两 桂枝 (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擘)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本方原治血虚寒厥证,今通用于阳气不足兼血虚、寒凝血脉之证。症见天时寒冷或受凉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猝然心痛如绞,形寒,手足不温,短气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紧。
【释方】 本方原治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证。后世用于心痛之血虚寒凝者。
方中桂枝辛甘温,温经散寒,细辛辛温,通阳散寒止痛,二药相伍,除内外之寒;当归苦辛甘温,芍药苦酸微寒,合而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以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桂、辛通阳,又助归、芍养血,甘草与芍药相配且能缓急止痛;更加通草入经通脉。诸药相配,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而心痛自止。
临床应用以心痛遇寒易发,手足不温,脉沉细或沉紧为辨证要点。
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调整血液循环、改善末梢循环障碍和镇静、镇痛及抗实验性关节炎的作用。
(二)《金匮要略》[6]
瓜蒌薤白半夏汤
【出处】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组成及用法】 瓜蒌实(捣)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 胸痹之痰浊闭阻证,胸中闷痛彻背,不得卧,遇阴雨天加重,咳唾痰涎,甚则不能平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释方】 本方是治疗痰饮壅盛、痹阻胸阳、闭塞心脉的一首有效方剂。
方以瓜蒌甘、微苦、寒,开胸涤痰、利气散结,薤白辛、苦、温,辛开疏滞、苦泄痰浊、温通胸阳以行气散结。二药相合,化痰通阳、行气止痛,是治疗痰浊痹阻胸阳所致胸痹、心痛之常用药对。半夏辛温以逐饮降逆、化痰散结,白酒通阳宣痹、轻扬善行以助药势,诸药同用,相辅相成,使痰浊祛,胸阳宣,痹阻通,则胸中闷痛诸症可解。
临床应用本方多以胸中闷痛、胸痛彻背、咳唾痰涎为辨证要点。
【注】 方中白酒甘、苦、辛、温,取其通血脉、行药势之功,凡米酒、高粱酒、黄酒皆可,不善饮酒者亦可以米醋代之。
人 参 汤
【出处】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组成及用法】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益气助阳,温中祛寒。
【主治】 胸痹之胸中阳微、中气虚寒证。症见胸闷或痛,心悸气短,神倦祛寒,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弱。
【释方】 本方治证为中焦阳气不足、阴寒邪气上乘、胸中之气痹而不通所致。
治当缓则治其本,补其本虚,温补中阳,阳气旺盛则阴寒自消,中焦之气充则上焦之气开发,胸中痹阻可通。方以人参为君,入心、肺、脾经,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干姜为臣,入脾、胃、心、肺经,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兼通心阳;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并为佐使之用。四药相伍,则中焦之寒得辛热而散,上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升而浊降,正得扶而邪可祛,无形之痹阻可通,此即《黄帝内经》“塞因塞用”之法。
本方现代临床常用于胸痹心痛之缓解期,临床应用以胸闷微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辨证要点。
茯苓杏仁甘草汤
【出处】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组成及用法】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分3次服。不效再服。
【功效】 宣肺利气化饮。
【主治】 胸痹之饮阻气滞证,饮邪偏重者。症见胸微痛或不痛,胸中气塞,短气,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症。
【释方】 本方治证为上焦肺气不利,水道失畅,饮停胸膈,湿遏胸阳,胸阳失展所致。
饮邪偏重,治宜宣肺利气化饮。以茯苓为君,味甘性淡,利水渗湿化饮;杏仁为臣,味苦性微温,宣利肺气;甘草和中,用之为佐。三药相合,则湿化饮去气畅,诸症可痊。
橘枳姜汤
【出处】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组成及用法】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分2次温服。
【功效】 行气散结,温中化饮。
【主治】 胸痹之饮阻气滞证,气滞偏重者。症见胸微痛或不痛,胸中气塞,短气,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等症。
【释方】 本方治证为肺胃气滞,气阻饮停,结于胸中,胃失和降所致。
重在气滞,治当行气散结为主。以橘皮为君,味辛苦性温,行肺胃之气而宣通气机,并可燥湿化痰;臣以枳实,味苦、辛性微寒,行气消痞而利五脏;佐以辛温之生姜,温中止呕而降逆化饮。三药相合,气行饮化,胃和痹通,则气塞、痞满、呕吐诸症自除。
【注】 本方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均治胸痹之饮阻气滞证,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饮阻为重,但临床上气滞与饮停二者常互为因果,同时存在,故临证多将此二方合并运用,并可根据病情酌加瓜蒌、薤白、半夏等。
乌头赤石脂丸
【出处】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组成及用法】 蜀椒一两 乌头(炮)一分 附子(炮)半两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
两
上为末,炼蜜为小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服1丸,每日3次,疼痛不止稍加量服。
【功效】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主治】 阴寒弥漫、痼结心背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连连不休,遇寒加剧,四肢厥冷,苔薄白,脉沉紧之证。
【释方】 本方主治心痛之阴寒痼结证,其疼痛程度较为剧烈。
方中乌头辛苦温,刚燥雄烈,内可速起沉寒痼冷,外可疏经散寒止痛,炮附子辛热纯阳,通行十二经,温阳以逐寒。本证病及内外脏腑经络,以乌头、附子为君,以达迅速振奋阳气、驱散寒邪而止痛的目的;蜀椒辛热,温经下气而开其郁,助乌头温散寒邪;干姜辛热,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共为臣药。四味辛(温)热祛寒止痛之品恐过于大开大散,故佐以赤石脂入心经且温涩调中、收敛阳气。诸药相合,共奏散阴寒、平攻冲、止心痛之效。
辨证应以心痛彻背、四肢厥冷、脉沉紧为要点。临证适于旧有心痛宿疾、因触冒寒邪而猝然心痛剧烈者。
【注】 ①本方为辛热峻剂,阴虚有热者忌用;②本方辛烈刚燥,只宜暂用,不宜久服,疼痛缓解之后即易以他药善后调理;③临床乌头与炮附子同用之例绝少,现多以肉桂代乌头以减轻本方的毒副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