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
吴某,男,49岁,1960年7月31日初诊。3个月来,心绞痛频作。发时延及左臂,甚则汗淋脊背,心悸胸闷,头晕眼花,便艰溲少,脉弦。痰浊蒙蔽,气火冲逆。法当化痰浊,清气火。
处方:瓜蒌皮、白杏仁各12g,枳壳4.5g,连翘心、竹沥半夏、竹茹各10g,石决明30g。
药后1昼夜,心绞痛未发。仅在8月1日晚11时许,稍有痛感,但较前减轻,并无汗流脊背等现象。
8月2日二诊:心绞痛稍定,但仍易发作,头晕目眩,心跳胸闷,便通溲少,脉弦。病经3个月余,体弱病杂,气火易于冲逆,痰浊每多壅滞。法当宣肺化痰,平肝降火,行气止痛。
处方:瓜蒌皮、白杏仁各12g,杭菊6g,连翘心、竹沥半夏、竹茹、丝瓜络(乳香、沉香、没药各4.5g同拌)各10g,枳实、枳壳各4.5g,通草3g,煅石决明、鲜荷梗各30g。
8月7日三诊:迭进宣肺化痰、平肝降火、行气止痛之剂,心绞痛已释。惟胸闷尚嫌不畅,泄热豁痰以清心,平肝宣肺以和络。
处方:瓜蒌实(打、姜汁炒)15g,枳壳、淡黄芩、薤白头(酒浸去苗)各4.5g,白杏仁12g,郁金、通草各3g,杭甘菊6g,煨天麻2.4g,竹沥半夏、黑山栀、丝瓜络(乳香、没药各4.5g同拌)各10g,煅石决明、鲜竹沥(冲服)各30g。
此证乃因于肝肺之厥气冲逆,肺气窒,则痰浊壅滞,阻遏胸中之清阳;肝火旺,则营液受灼,顿使气血瘀塞胞络;头晕目花,为郁火升逆;便艰溲少,为津少气滞。谋肺气肃降,图肝火之清泄,求痰浊之疏化,为不易之法。俾痰化热泄,气机通畅,心绞痛亦随之而释。
案二
孔某,女,49岁,1961年3月2日初诊。左膺作痛,连及左臂外侧,背佝偻,腰俯屈,呼吸气短,言语低微,头晕汗出,胸闷咳嗽,痰吐浓稠,口干淡,大便2~3d/次,小溲尚利,脉弦滑。心肝之火交并,夹痰气冲逆为患。治宜清泄心肝之郁火,疏导壅滞之痰气。
处方:瓜蒌、白杏仁、白蒺藜各12g,枳壳、远志肉各4.5g,连翘心、竹沥半夏、黑山栀、泽泻、丝瓜络(红花1g泡汤同炒)各10g,火麻仁泥2.1g,煨天麻2.5g,煅石决明30g,黛灯心1.5g。
3月7日二诊:药后痰吐较利,大便畅得,良以得通而获效。惟右膺之绞痛,尚时见发作,胸闷,脉弦滑。当乘机投以致中汤,一鼓而定之。
瓜蒌皮、白杏仁各15g,枳壳、远志肉各4.5g,煅石决明30g,竹沥半夏、丝瓜络(红花1g泡汤同炒)、连翘心(延胡索5g泡汤同炒)、黑山栀各10g,煨天麻2.5g,白灯心(琥珀末1.2g同拌)1.5g,火麻仁泥2.1g。
3月17日三诊:药后心绞痛已释。惟胸闷尚未平复,便通溲利,脉弦滑。再宗前旨出入之。
处方:白蔻仁(后下)2.5g,枳壳4.5g,白蒺藜、瓜蒌皮、白杏仁各12g,丝瓜络(酒炒)、赤芍(酒炒)、竹茹(延胡索5g泡汤同炒)各10g,桑枝、煅瓦楞30g。
3月23日四诊:口干已,胸闷解,心绞痛连日未作,便通溲利。心肝郁火渐得清泄,冲逆痰气日渐消平。当再相机巩固之。
处方:磁朱丸(包)、白杏仁、瓜蒌皮、白蒺藜各12g,远志肉、枳壳各4.5g,丝瓜络(延胡索5g泡汤同炒)、竹茹、赤芍各10g,白蔻仁(后下)2.4g,桑枝30g。
孔某素体丰腴,痰湿恒多,且性情急躁,肝火偏亢。平日大便艰行,通降失常,火无由得泄。资助心肝之火鸱张,夹痰气冲逆,客于心经,气壅血滞,经气不行,厥而猝痛。故本致中汤、宣和汤诸旨以治之,佐以通下,腑行畅,痰火得以清泄,厥气易于平复,心绞痛随之而平定。(《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
【评析】 曹氏认为,心绞痛之发作,皆由厥气逆冲,猝然而发。属于肝者,为木火郁发;属于肺者,为上焦闭塞。他经之阴火、郁火、实火激发本经之火,他经之厥气冲动本经之气,气火交并,冲逆壅塞,而致心绞痛。治疗上,曹氏认为应以疏导心经厥逆之气为重。在用药上,因心居膈上,属上焦,曹氏谨遵“治上焦如羽”的古训,用药轻灵,取其轻可去实之意,多用宣肺理气,疏肝解郁之品。气机调畅,痰得疏化,瘀滞得解,心脉通而心痛止。案一为肺气窒,肝火旺,痰热交结,胸中气机滞塞之证,治以清热化痰,行气和络法;案二属心肝火旺,痰气冲逆之证,治宜清泄心肝之郁火,疏导壅滞之痰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