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
步某,男,50岁,军队干部,某县医院会诊病人,初诊日期1978年5月18日。病史与现症:素有高血压病,经常服用罗布麻片,血压控制在17.3/12.0kPa左右。近二三年来胸闷,胸背隐痛,心前区有时发生针刺样疼痛,有时出现耳鸣,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象沉滑、左寸小。心电图检查有左心肌供血不足表现,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辨证:胸闷心痛为血脉闭阻之象,脉沉滑知内有痰浊,四诊合参诊为痰血阻滞,心阳不振所致之心痹。治法:助阳开痹,化痰活瘀。
处方:瓜蒌、磁石(先煎)各30g,薤白、半夏、化橘红、红花、蒲黄、远志各9g,茯苓、五灵脂各12g,檀香(后下)、蝉蜕各6g,丹参15g。水煎服,6剂。
二诊(5月25日):药后胸闷、心痛均未发生。已停服西药降压剂,血压能保持正常。舌苔白微黄,脉象沉滑,重按有力。上方加泽泻9g。6剂。
三诊(6月1日):已无自觉症状。停服西药降压药已2周,血压一直稳定。血压正常(15.7/10.4kPa)。舌苔薄白,脉象沉滑而带和缓之象。偶尔有耳鸣,已很轻微。病已基本痊愈,嘱再配丸药服用,以善后。
丸方:瓜蒌、灵磁石各120g,薤白、化橘红各45g,半夏、红花、蒲黄各36g,檀香、降香各30g,丹参、五灵脂、茯苓各60g,蝉蜕、苏合香各24g,泽泻、远志、枳实、赤芍各39g,何首乌、地骨皮、焦三仙各75g,珍珠母90g,麝香(另研入)1.5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另用白人参粉、三七粉各30g,混合均匀,每次服0.6g,每日2次。服完汤剂,只服丸药。
追访(1978年8月):无症状,正常工作。血压、心电图均正常。
案二
辛某,男,41岁,初诊日期1962年9月24日。患者近1年半以来,胸部闷痛,心前区有压抑感,有时两下肢水肿。睡眠不稳,易惊醒,登高时则目眩,有时怔忡,二便正常。经国际和平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虽经几家医院治疗,但症状不减轻,心电图不能恢复正常,故来我院求治。观其面色不泽、晦暗,精神欠佳,舌苔垢厚微黄,根部更厚。脉象略数。血压16/11.3kPa (120/85mmHg)。
辨证:胸为阳气开发之域,心居胸中,心阳不振,气血流行失畅则生疼痛。心气不宣,则压抑发闷。心血失荣,则易惊、怔忡。四诊合参,诊为心痹、怔忡,虚中夹实之证。治宜宽胸助阳,宣气通脉。
处方:全瓜蒌12g,葱白、炒枳壳各9g,厚朴、朱远志各5g,桂枝、菖蒲各3g,茯苓10g,焦神曲、酸枣仁各9g,广木香1.5g,3剂。
二诊(9月30日):药后症状无变化,再详细辨证,认为舌苔垢厚,睡眠不稳,脉略数而滑,据《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宜加重和胃降气、活血安神之品。
处方:酸枣仁(生熟各半)、瓜蒌皮各12g,清半夏6g,炒枳壳、北秫米、白蒺藜、朱远志、藿香梗各9g,白芍8g,菖蒲、制乳香、制没药各3g,沉香末(分冲)1.2g,5剂。
三诊(10月5日):药后胸闷减轻,睡眠转佳,仍有易惊心悸,余都减轻。舌上黄苔较前化薄,脉象略数。再加减上方。
瓜蒌皮、白芍、青龙齿(先煎)各12g,当归身5g,炒枳壳、北秫米、生枣仁、熟枣仁、藿香梗、白蒺藜各9g,炒枳实、朱远志各6g,清半夏7.5g,沉香末1.5g,5剂。
四诊(11月9日):携药回家乡服10余剂,胸闷基本消失,工作劳累时,每日发生心绞痛数次,工作轻时偶发1次,休息时不痛。自此又加服苏合香丸半丸,每日2次。
现在心绞痛次数又明显减少,太劳累时才有发生。睡眠安稳,大便略干,食欲尚差。舌苔仍黄且厚,脉象细数。心电图也有好转。上方去当归身、白芍、半夏、远志,加丹参、黄芩各9g,薤白6g,天竺黄6g,赤芍12g,菖蒲3g。6剂,有效可继服6剂。另投苏合香丸6丸,需要时服半丸或1丸。
第1次追访(1963年7月13日):胸闷、心前区压抑感均已消失,心绞痛也未发生,故未再服药。精神转佳,面色润泽,气力增加,与初诊对此,判若两人。心电图也都正常,胆固醇亦正常。
第2次追访(1966年3月23日):近二三年来,心绞痛未再发作,中药已二三年不服用了,多次做心电图均正常。(《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226])
【评析】 焦老认为,本病以实证为多,提出治疗原则上应为心肺并调,气血同治。案一辨证为痰瘀闭阻、心阳不振之实证。治以通阳开痹、化痰活血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橘红、茯苓宽胸化痰开痹,合失笑散加红花、丹参活血祛瘀通络。因有高血压病史,时有耳鸣,故加磁石重镇潜阳,蝉蜕疏散肝经之热。二诊时因舌苔微黄,脉象沉滑有力,故加泽泻以利湿泄热。三诊时病已基本痊愈,故仍按原方意配丸药服用以善后,同时服用人参粉、三七粉以补益心气,扶助正气,缓治其本。
案二初诊辨证为心阳不振,气血流行失畅,治以宽胸助阳,宣气通脉,但药后症状无改善。二诊时根据舌苔垢厚,睡眠不稳,脉略数而滑,诊为胃气不和,痰热上扰。故用清半夏、秫米、藿梗、沉香、制乳香、没药、白蒺藜等和胃降气、活血安神之品。辨证准确,故药效明显。后因其便干纳差,舌苔黄厚,说明有痰热之象,故加用天竺黄、黄芩、菖蒲清热化痰。
观此两案,可见焦氏论治心绞痛以通为主,重在调理气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