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
徐某,女,40岁,已婚,个体户。1989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右胸胁疼痛半年。开始因情绪波动诱发,经中医治疗而愈。平素性格急躁,从事个体经营,工作紧张,常遇事不遂。1d前无明显诱因胸胁作痛持续30min,伴胸闷喜太息,心悸烦乱,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头晕恶心,纳差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滑。心电图示:ST段、T波缺血性改变。中医诊断:肝心痛。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属肝郁气逆冲心。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处方:柴胡、旋覆花(包)、醋延胡索、夜交藤各12g,白芍、枳壳(炒)、川楝子、郁金各10g,甘草、远志各6g。
服药3剂,胸胁痛减,至第7剂心悸眠差、头晕恶心等症消失,但着急烦劳后胸胁疼痛偶作。继守方加减服药6周,心胁疼痛消失,心电图复查大致正常,临床痊愈。
案二
马某,女,43岁,干部。主诉:胸闷气短5年,心前区发作性疼痛1年。患者于5年前,因姐姐病逝,过度悲伤,开始出现心悸胸憋,严重失眠。性格逐渐抑郁沉闷,多疑善感,常急躁焦虑,每于情志刺激或月经前后病情加重。1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心胸刺痛或抽痛,放射至后背及左肩臂,痛发时伴心悸汗出,手足冷麻,惊恐紧张,肢体颤抖,每日发作1~2次,每于情志刺激、劳累及夜间睡眠时发作。平时伴有胸闷喜太息,胁腹胀满,胃有振水声,恶心嗳气,大便不畅,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青怕冷,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弦。心电图:前侧壁ST段、T波缺血性改变。中医诊断:肝心痛。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属心肝(胆)阳虚,气滞饮逆。治宜益气通阳,疏肝利胆。
处方:黄芩、半夏、赤芍、白芍各10g,柴胡12g,桂枝、川芎各9g,五味子6g,茯苓15g。
守方治疗45d,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1周偶尔发作1次,精神体力转佳,胸闷胁胀嗳气、眩晕心悸诸症减轻或消失,心电图ST段、T波稍有改善,但未达正常,病情好转而出院调养。(《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222])
【评析】 《灵枢·厥病》记载:“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肝心痛,指因肝(胆)功能失调影响于心所致的心痛,临床以心胸发作性疼痛,伴胸胁胀满,随情绪波动诱发和加重为特征。路氏临证重视对肝心痛的诊治,将其病机归纳为“气血失调,血瘀痰阻”,治以疏肝活络,必求其通。
以上两案均属肝心痛,案一证属肝郁气逆冲心,治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法。方中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旋覆花、红花、郁金活血通络止痛,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远志、夜交藤安神。案二路氏辨证为心肝(胆)阳虚、气滞饮逆,治以益气通阳、疏肝利胆法,方中柴胡合黄芩,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疏调肝胆之气机;黄芩合半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桂枝温通心阳,五味子益气滋阴,宁心安神;赤白芍、川芎养血柔肝,活血止痛;茯苓健脾利湿化饮,并可宁心安神。诸药合则心肝阳虚得补,肝胆气逆得降,湿除饮化而心痛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