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或信任,怀疑或失望,种种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有媒体很直率地问我:小汤山医院这样一所类似野战化条件的医院,能有信心和把握救治好非典患者吗……谁都知道:非典没有特效药。但我和我的战友坚信,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疗法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非典患者,奇迹就必然会出现!
小汤山医院能行吗?患者和患者亲属,同行与各界都免不了心生疑虑。记得医院在接收病人初期,曾有媒体很直率地问我:小汤山医院这样一所类似野战化条件的 医院,能有信心和把握救治好非典患者吗?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临时组建才几天的医疗单位,确实非常严肃。那一 刻,医院党委也深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无形压力:有期 待,有信任,有支持,也有疑惑,有冷眼。就连小汤山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有时也感到非常迷茫。毕竟谁的心里都没底啊!
是啊!跟非典直面作战,光靠勇气没有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最初接诊病人,北京市考虑到新建的小汤山医院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加上担心路上转运大批非典患者会出问题,所以,第一批转运到小汤山医院的病人,症状相对较轻或病情趋于平稳。但非典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肺部病变发展极为迅速,轻重几乎没有界限。很多平日里身体强壮、没有异常反应的非典患者,突然间病情恶化,一下子就可能走到生死边缘。第一批转入的患者赵某,夜里病情突变,血氧饱和度下降到73%,呼吸困难,四天四夜才抢救过来。这样的患者,第一批就有4人。
随着小汤山医院高速正常地运转,北京市也逐步将抗击非典的重心转移到小汤山医院,这里成为扭转北京抗击非典战役态势的最前沿阵地。从5月1日深夜小汤山医院收治第一批134名患者起,在短短20天时间里,医院先后分14批次收治了从北京60家医院转来的非典患者680人,这个数字占世界非典确诊患者总数的十分之一,全国的七分之一。医院通过对入院病人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后发现:680名非典患者刚入院时,发热的占98%以上,其中持续38摄氏度以上的占48%;高龄患者113名,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却只有13岁;所有病人肺部病变和临床症状非常明显,且大多数处于病变发展期,传染性强,危险性大。医院救治任务非常繁重。有外电曾评论说:小汤山医院就是中国的SARS病毒库,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爆炸。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成为小汤山医院党委必须紧紧扭住的一个中心。5月1日的党委会,明确提出要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工作思路。为保证中心任务完成,医院先后从各病区抽调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副院长廖晓辉、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呼吸科主任杨振风、第四军医大学传染科副主任聂青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池丽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副主任汪萍等34位教授组成救治专家指导组和救治咨询专家组,由副院长周先志担任组长,全时段对诊断、治疗、抢救、预防等工作实施监督、指导和咨询。同时,医院一改过去三级查房的一贯做法,直接分工每位专家与2至4个临床科室挂钩,采取集体会诊、下病区查房等相结合的方式,最大效能发挥专家教授的救治作用,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科学权威、最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小汤山医院最重要的任务。医护人员依靠科学,精心救治着每一位非典患者。
(贾国荣 摄影)
这个专家组是“强将中选强将”。组长周先志是全军非典救治专家指导组成员;廖晓辉、聂青和、池丽庄等11位教授都是部队所在地区、城市的非典防治工作专家组成员,个个经验丰富;还有曾先后参与救治过100多位非典患者,来自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郭亚兵教授,有参加过北京首例非典患者救治指导的解放军304医院呼吸科主任文仲光等,个个都与非典有过实战经历……全军最优秀的呼吸科专家、传染病教授深入污染区一线,与医护人员一道,承担起全力挽救每一位非典患者生命的重任。
个体化治疗是小汤山医院救治非典患者的“特色”。
每一位转入小汤山医院的非典患者都必须经医院专家组会诊后,再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方案科学、正确。
(佚 名 摄影)
转入小汤山医院的患者中,由于有的在院外治疗不规范,有的使用了大量激素等,给后续治疗带来不少困难。如果对这些非典患者不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后果更加难以预料。
5月4日,专家组第一次讨论救治方案,我明确提出,要正确使用激素,要坚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救治。专家组讨论的第一个病例是某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他在救治非典患者时不幸被感染,转到小汤山医院时已极度呼吸衰竭,双肺有大面积病变,身体非常虚弱。由于他同时患有糖尿病,加之自己本身是个医生,对使用激素顾虑很大,担心会影响预后。对这位病人的特殊情况,10余位专家4次对其病情进行集体会诊,进行慎重细致地讨论,在激素的使用、呼吸机的应用和中西医治疗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这位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整整住了20天,专家组每周为他做两次会诊,进行针对性治疗,最终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过来。
二十病区的一名非典患者,因合并肺结核导致肺部既有阴影又有空洞。治疗结核不能用激素,但治疗非典必须使用激素。在两难选择中,专家组成员、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呼吸科主任杨振风教授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胡建林教授,经过深入细致的检查和分析,制订出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很快产生明显疗效。5月5日,十一病区转入一名因车祸住院而感染非典的患者。这位病人不仅肺部严重纤维化,而且因为外伤发生脑水肿,给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专家组“多管齐下”,在用药的时机、疗程上不断进行调整,为他拟订出专门的治疗方案,最终使这名非典病人痊愈出院。5月15日10时30分左右,七病区26床68岁的老太太对着呼叫器喊胃痛,刚走出病房的杨令国主任迅速穿上防护衣冲进病房。经仔细检查确诊是心绞痛,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他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快速救治。30分钟后,老太太转危为安。
治疗中,各病区始终坚持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例分析,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确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众多专家参与指导,很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康复进程明显加快。
5月8日,我以院长名义致信全体医护人员,提出“精心救治,依靠科学,规范方案,慎用激素”的救治要求,鼓励大家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断完善成功有效的救治方案。谁都知道:非典没有特效药。我和我的战友却一直坚信,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疗法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非典患者,奇迹就必然会出现!
针对转入的老年病人多、合并疾病多的情况,医院根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非典治疗指导方案,结合国内外治疗非典的成功经验,又成立了由21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涉及消化、心内、肾内、泌尿、耳鼻咽喉等16个专业的基础疾病专家会诊组,注重抓好非典患者基础疾病的诊治和危重患者的救治,先后成功探索出“早干预、重支持、抗感染、慎激素、调心理、勤观察”的“小汤山综合治疗方案”,研制出针对不同患者的“非典一号方”、“非典二号方”、“非典三号方”。与此同时,医院先后聘请全军非典专家救治组的9位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3位中医学专家和驻京部队非典救治技术指导组的5位专家走进了小汤山……
2003年5月8日深夜,周先志副院长带领小汤山医院专家组的专家们对一名重症非典患者进行紧急会诊。
(唐 宣 摄影)
医院边治疗,边总结,边提高,不断完善诊疗工作。以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为工作重点,先后组织53人次对29例疑难危重病人进行了16次全院性会诊。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制订出抗病毒药、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保肝药等联合应用的指导性方案,先后有500多名患者使用了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SARS病毒不仅对人的身体器官造成严重损害,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创伤。在小汤山医院收治的680名患者中,有70多人入院之初就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有些不但不配合治疗,还打骂医护人员,甚至揭医护人员的口罩。有个别病人常常无缘无故迁怒别人,借故争吵。心理学认为:对于那些心理脆弱的患者,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祝福的手势,一句安慰的话语,都可能使病人坚强起来。
医者父母心!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要求每位医护人员理解患者、心疼患者、挽救患者。住院患者中有这么一家,老大因为开出租车不幸被感染,结果回家传染了兄弟五个,哥儿几个整天怨声载道,对其他患者还吆五喝六!像这样的病人,医护人员并未指责。他们吵时冷静对待,待他们平静了再设法劝导。最终,医护人员磨破了嘴皮,受尽了委屈,终于用真情感化了他们。
“你好,这里是小汤山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我是王择青。需要我给你做点什么?”这亲切的声音,小汤山医院的很多患者都很熟悉。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的非典患者不仅恐惧死亡,更渴望真情!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非典的信心,医院专门从全军选调了6名心理专家,成立心理干预小分队,昼夜为患者提供心理服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王择青教授是全军心理咨询与治疗组组长,他和刘竟、傅晓玲等心理专家将患者看作自己的亲人,与患者心贴心交流,倾心解决每位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位73岁的老太太和她的儿子同时住进医院,老人病情严重,一度失去了信心,不配合治疗。给她戴氧气面罩,她拽下来;给她输液,她拔掉针头;给她送药,她悄悄扔掉。儿子怎么劝说都不管用,气得几天不去看她。大家觉得,这个时候儿子可以不管,但医护人员不能不管。为了让老人配合治疗,王择青教授和医护人员天天到床前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照料,给她剪指甲、端屎尿,在她病重的时候给她喂饭、擦身等,用爱和真情温暖老人的心,最终帮老人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一次,护士给老人喂饭时,老人忍不住一阵咳嗽把嘴里的饭粒喷到护士的面罩和衣服上,她担心给护士造成感染而不住地自责,可护士一点也不嫌弃她,依然乐呵呵地与她聊天,给她喂饭。后来,老人出院后,她的儿子在给医护人员的信中这样感慨地写到:真想不到,连我这个儿子都没能做到的,你们医护人员却做到了!
真情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患者心田。愉快、向上的心情使他们重新焕发出与非典病魔作斗争的勇气,为他们早日战胜病魔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通过心理咨询、电话交谈,患者情绪明显好转,有的患者和心理专家一聊就是1个多小时。5月16日开展心理咨询以后,3部热线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累计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达900多人次。
紧接着,“医患热线”、“病情咨询热线”、“心连心电话互动小组”等相继登场,用电话沟通的方式来释解非典病人的不良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成为小汤山医院医疗救治上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和政委,及全体医护人员的电话号码对680名患者公开,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各种问题;第四军医大学付恩清副教授独自负责的“病情咨询热线”,为患者解答了大量诸如“痊愈后何时能怀小孩”、“肺纤维化会不会有后遗症”等问题;通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将患者对治疗提出的建议通过各种热线及时反馈到病区。5月17日,第三批42名康复者出院时,医院特意在康复者中挑选12人设立两个“互动小组”加强联系,以更好地应对患者回归社会后的问题。
在积极开展临床救治的同时,医院还成立非典课题攻关协调领导小组,由院领导担任各课题组组长,鼓励医护人员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攻关。医院先后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十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非典病源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和防护等重大课题研究40项,撰写发表各类医学论文30多篇,其中《非典型肺炎诊疗信息管理与利用》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临床一线护理岗位上的“女将们”也不甘示弱,她们在护理部的组织下,虽然每天忙得脚不粘地,但加班加点总结经验。谁有时间就往电脑上填上一两条,点滴录入,把所有的经验都记录下来。5月15日,护理部主任赵书元主笔的第一篇论文《成批非典病人转入的组织管理》完成,很快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上。随后,由各护理岗位的人员撰写的《非典病人临床护理研究》《防护服安全穿脱流程》《如何对非典病人开展温馨护理》等十多篇护理学术论文相继发表,给兄弟单位及时提供了宝贵经验。医院还先后创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三级心理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并将军队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病房电子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备,运用到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中。
50多天里,小汤山医院先后收治非典患者680人,其中抢救危重患者67人,除8人因多种并发症不治死亡,其余全部康复出院,创造了大规模收治非典患者病死率仅为1.18%的奇迹。
小汤山医院,用铁的事实消除了人们心头的一个个疑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