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任何人一视同仁,每个人的生命在它的魔爪面前都一样脆弱。“1383人,一个也不准感染!”然而,如果心不狠,眼睛不狠,就要出人命。小汤山医院的法规制度必须不认人、不讲情面。于是,我在督导员职责中再加上这样一条:督导员有权按照要求,责令任何违规人员立即停止违规行为,并立即改正。第一次发现违规操作报告医疗队领队,第二次全院通报,不管你是科主任还是学术专家。毕竟,再权威的专家也是血肉之躯,也顶不住非典病毒的侵害啊!
曾因行风问题一度被社会和媒体议论较多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因为非典的暴发,站到了抗击非典的最前线。一时间,完全凭借用生命换取患者健康的白衣天使被人们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英雄”。而非典的蔓延之势,造成了更大的“伤亡”──截至4月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发现非典病例,只有西藏、青海、云南、贵州、海南5省区尚未发现。其时,全球已在27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非典。作为救护公众生命的白衣天使们,也因为被感染而一批一批地倒下。全国非典患者中,共有医护人员969人,占总数的18.1%。
残酷的事实让许多老百姓在担忧:连照顾我们的医护人员都倒下了,我们该怎么办?
非典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老者还是幼儿,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每个人的生命在它的魔爪面前都一样脆弱。虽说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个个是精兵强将,但医护人员中在传染科和呼吸科工作过的还不及10%,许多人对个人防护及消毒隔离的各项措施完全生疏。面对医护人员高感染率,小汤山医院想确保“零感染”,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督导员,这一肩负特殊使命的医护人员的新鲜称谓,成了小汤山医院区别于其他任何医院的一个不同点。原本,督导员是想由各病区的护士长兼任,但考虑督导员责任重大,后来就在其称谓前面增加了“专职”二字。随即,医院从各病区抽调出25人,分为临床组、后勤组和辅诊组,按照督导员职责,负责时时、处处监控所有人员,包括清洁工。
自从接到医院“1383人,一个也不准感染!”的任务,督导办主任焦卫红就感到自己走上了小汤山医院的“断头台”!这还不算,到了病区转了一圈后,焦卫红才知道什么是心惊胆寒:工作流程不完善,病区防护物品摆放混乱,辅诊科室换下的防护服无人清理回收;通道分配不合理,8个病区的人挤一个通道;检验科、放射科6个1米高的大垃圾桶排在走廊上,存在交叉感染隐患;有人戴一个口罩就往病房冲……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忙于救治病人,防护工作谁有工夫想?你把制度制定出来了,那么多章和条,他们记得住吗?记住了能认真做吗?这么多病区这么多人,你去管谁?从哪管起?
5月4日的《督导办公室情况反映》第一期,督导办一下子列出了前一天发现的19个主要问题,件件涉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立即开会,责成机关各部门当天解决。
事情好处理,可人难管啊!虽然小汤山的医护人员都经过岗前培训,但多年形成的不利于防范习惯还只能一边纠正一边管理。医护人员不是记不住、做不到吗?督导办就想办法让你记住做到:在病区张贴“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规范标识,所有提示、操作流程上墙,抬眼就看得到,逼着你化“文字”为“行动”。同时,制定出的每一则规章极具可操作性。比如,出污染区摘手套是不是先用碘伏擦,然后扔第一层,再消毒第二层;你怎么戴口罩,是不是按规定将隔离口罩戴外面,棉纱口罩戴里面,工作区戴两层,病房戴三层……
督导员的工作也有个简称,叫“白色宪兵”,专干得罪人的活。督导员们上任那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感染科19岁的顾燕萍,从科室回来就哭着对督导办主任焦卫红说:“主任,我今天抓了一个医生戴口罩不符合要求,他说‘你懂什么’!”其他督导员也抱怨,尽遭人白眼。是啊!来小汤山医院的许多人都是各专业国内国外的知名专家,人家自己都不觉得不对,你凭什么说人家不对啊!再权威的专家也是血肉之躯,也抵挡不住非典病毒的侵害。于是,我在督导员职责中再加上这样一条:督导员有权按照要求,责令任何违规人员立即停止违规行为,并立即改正。
有了“尚方宝剑”,督导办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小汤山医院预防院内感染每一个阶段都有重点:早期,抓穿衣戴帽,比如防护服怎么穿、眼罩怎么戴才能不起雾不影响操作,督导员见一个教一个;第二阶段,抓通风;第三阶段,抓消毒;后期天热了,身体状况又成了主要矛盾,不少护士不吃饭,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我和医院领导就带着督导员下到生活点,盯着医护人员吃饭。督导员焦卫红经常5时起床,抽查有关科室和病区;50岁的副主任医师米润昭,每天在现场检查医护人员穿脱防护衣、戴口罩,发现问题当即纠正。十三病区有位医生出污染区时忘脱鞋套,督导员刘云当面指出,给予严厉批评。经常需要吃催眠药才能入睡的副院长邓传福,每周召集督导员开3次会,每人必须汇报一件好事、两件以上的“坏事”,且必须指名道姓。一个月来,督导员汇报的“坏事”数百件,每件都立即反馈到各病区,责成立即纠正。其实,这些“坏事 ”都很小,如洗手不够3分钟、行走路线错误、没有卷着脱防护衣等。
督导办反映的问题就是事关医护人员生命的大事,各机关部门、医疗队对此都格外重视。督导办每天一份的《情况反映》,不像有些机关公文那么复杂,所有指出的问题都简单明了,直指个人姓名和相关单位。许多重点问题后面直接用黑体字强调“以上情况请院长批示有关部门尽快办理!”,或者粗体字标出“急!急!急!”,有时怕文字讲不明白的,就用画图的方式标明情况。每一期《情况反映》的内容都十分具体,“已完成的工作”、“尚待完成的工作”、“值得肯定的工作”、“准备做的工作”、“给院长的三条建议”……从头到尾找不到一句空话套话。
“请你站远些!”一位督导员让距隔离栏杆太近的人员离远些。
(王建民 摄影)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事实数不胜数,哪能有丁点儿马虎!马虎即意味着功亏一篑。
刚开始到病区挑毛病,督导员们还客气,抹不开面子。主任焦卫红和副主任薛卫斌下病区调查,问督导员一天来几次?护士长们大多说不知道。本来就不相识,又人人包裹在防护服里,男女老少全是一个样,谁知道谁在干什么。督导办立刻出台督导员管理规定:督导员每天7时30分和15时30分到第一个病区签到,配戴黄色标志;每名督导员给所管病区提供一份书面的自我介绍,方便与护士长们沟通和相互监督;督导办建立每周两次讲评制度;督导员每天工作情况上报给组长,组长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办公室,再由督导办汇总,每天向院领导报告《工作人员健康日报》和《督导员督察情况日报》。
制度一健全,工作就快速运转起来,督导员们像一张严密的网,罩住医院每个角落,让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便如此严格,还是有违规操作的。有人依然在清洁区洗澡,还有人进入病房走廊不穿防护服等。督导员的眼睛揉不得半点沙子,只要发现问题,他们绝不讲情面,悉数上报医院,有时甚至直指医院各机关部门。医院党委要求院机关:对督导办提出的任何问题,不准扯皮,不准拖拉,不准过夜!党委还明确提出:督导办给我们提出的建议,马上办;给机关指出的问题,如果第一次打电话不管用,第二次就上交院长、政委。有几次,细心的焦卫红发现个别机关人员进病区不穿防护服,说了也不听,就立即给徐政委打电话。徐政委马上处理,然后回电话说:“焦主任,你交待的事我已经落实了。”
5月中旬,护理部向我反映有的医生、护士下班时在清洁走廊不戴口罩帽子,当天我就带着护理部主任和总护士长到污染区检查,并专拣晚上交接班最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候,堵在清洁通道口查。果然,一个病区的医生、护士由于刚抢救完病人出来,太累,忘了戴口罩、帽子,被我逮个正着。我对他们当场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在第二天向全院通报。连续跟踪检查了3天后,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我们的重视,带动了群众的共同参与。怎么戴口罩安全、如何才是科学洗手,大家集思广益,工作越做越活,各项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发现进出污染区频繁,不利于控制感染,就规定用对讲机进行污染区内外交流;认识到在病区洗澡不合理,就改回宿舍洗澡;室内空气细菌数达不到要求,就打破工作常规,医护人员改从外走廊走;改变输液地点,让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外走廊的躺椅上输液,患者也高兴;污染区外勤队的战士刚开始背气压泵消毒,既辛苦,效率又低,立即改用消毒车,不仅速度提高,体力消耗也大幅减少……随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尸体料理规范》《消毒剂配置浓度及用量》《空气消毒方法》《电扇消毒方法》,以及进一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也陆续下发执行。
我们的作风,带动了全院人员的作风。医院领导身临一线查问题,各级工作人员也学着在一线转。各科室主任、护士长每天下班后不到病房转上几次,肯定睡不着觉。督导办副主任薛卫斌把全院每个角落的消毒都仔细过了一遍筛子后,想到了院外的垃圾站和焚烧场,那里的工作人员是保洁公司雇来的几名临时工,消毒防护没人管。她立刻带人上了一辆垃圾车前去检查,到那一看,问题果然严重,临时工住的小房间不开窗,没有烧开水的设备,喝自来水,口罩不会戴。这些人还到处流动,不仅自己不安全,还可能成为一个重大污染源。她回来连夜向我汇报。我们立即开会,快速解决设施设备问题。临时工文化程度不高,怕他们对防护意识理解不清,医院让督导员打印出各项规则细则小条,贴到他们宿舍墙上。这个容易让人遗漏的隐患大口子被堵住了。
从沈阳军区总医院来的翟晓红是护理部惟一在污染区内负责的助理员,督导办与护理部的交叉部位基本都是她的职责范围。她除了管着消毒队、外勤队、内勤队和清洁队,还要亲自往墙上张贴诸如穿脱防护服流程这样的标示。一个病区大小标识牌50多个、流程20多条,22个科室她一张张地贴。同时,她肩负着给每个新进病区的医疗队讲解防护流程的任务。由于后续队伍进污染区时病房已经收治病人,要进去就必须“全副武装”。翟晓红穿上全套防护服,一个病区一个病区领着大家按流程走,进哪个门穿哪层防护服,防护服怎么脱,讲一遍40多分钟,最多时一个下午6个病区讲6遍,捂着厚口罩喘粗气,嗓子哑了,脚酸头痛。当有的病区护士向她反映没听清,请她再给讲讲时,她一丝不苟重新讲解。
由邓传福副院长任组长的院内防感染督导办公室,负责每天通报各病区落实院内防感染措施情况。
也有督导员发现问题后,专家、教授不接受,反而找督导员要数据。督导员大多搞护理工作,叫她们拿数据确实比较麻烦。比如,规则上要求必须开窗通风,有的科室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就是不开窗,科主任有一大堆不能开窗的“理论”。邓副院长就棋高一招:专家管专家。解放军第309医院医疗队的专家建议用空气采样机采样鉴定。督导办立刻借来空气采样机,对全病区42个点采样,培养的细菌密度数据一出来,全体人员吓了一跳:空气中每立方米菌落数,国家标准是小于500,而在我们认为最干净的地方──工作人员洗澡间和走廊是4400!比污染区还高得多。
(唐 宣 摄影)
我心里明白,用这个菌落数作为污染程度的参照标准未必科学,但没有别的办法。一拿数据说话,有的人马上认输。院办公会总结:细菌培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数,形成4个结论:室外比室内安全,通风比不通风安全,外走廊比内走廊安全,人少比人多安全。据此调整部分工作流程,加强清洁区消毒,病区配发电扇,紧急修复形不成气压差的强排风系统。
小汤山医院是个知识英才荟萃的方阵,思路开阔,思想活跃,要把这样活跃的多元思维统起来,就得按战场规则办。你可以提建议,但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同样要执行。如果制度规定要改变,也必须经专家组慎重研究。比如在开窗通风问题上,有个别病区主任固执己见,坚持自己不开窗的理由。焦卫红和这位主任争吵无果,只好先让步。那好,你这个病区可以不开窗,我们再次采样,把开窗和不开窗的采样作对比,让事实说话。第二次采样,这个病区采样细菌落数就是比开窗病区高,而且这一次比第一次还高,清洁走廊5775!这位主任马上认错,加强病区通风和空气消毒。第三次采样,全部符合标准。
心不狠,眼睛不狠,就要出人命。心狠,成了小汤山医院督导办的一大特色。用焦卫红的话说,这1383名医护人员集中了全军医疗战线的精英,随便站出来一名都不是等闲之辈,但在这儿挨批甚至被批哭,均属正常。这里的法规制度不认人,不讲情面。发现医护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第一次报告医疗队领队,第二次发现就全院通报,不管你是科主任还是学术专家。
督导办的《预防院内感染情况通报》就像“审判书”,直接点着科室通报。比如:××病区的工作人员进入病房时,未按规定穿防护服;××病区医疗车放置在污染区走廊中间,车上物品摆放混乱,所有无菌用品全部暴露在外;新防染措施规定不准在病区内洗澡,×××偷偷在病区洗澡……这一招相当奏效。这是个优秀人才聚集的群体,人人都有荣誉感,而且每个人的表现还会反馈回原单位,谁都不愿意给自己单位抹黑,大家对通报格外在意。
《预防院内感染情况通报》既有罚,更有奖。每周开展一次评选活动,奖励防染先进个人。先进个人和单位除上荣誉榜外,还报送院党委和总后勤部筹备组,所有奖金也当即兑现。在6月7日的表彰通报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名单(具体名略):先进单位:1个病区获一等奖,奖励2000元;3个病区获集体二等奖,各奖励1500元;5个病区、科室获集体三等奖,各奖励1000元;先进个人22人,各奖励200元;献计献策积极分子4名个人、两个医疗队,各奖励100元。在我的提议下,督导办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很特别的奖状,不少同志宁肯不要奖金,但对这奖状的每一个字都很在意。多次的奖励名单中,惟独没有督导员。“不敢要啊!”邓副院长说:“压力这么大,不到最后胜利,谁敢给自己发奖。”
被同志们戏称为“白衣宪兵”的小汤山医院督导办人员纠正不规范着装。小汤山医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督导员功不可没。
(孙彦新 摄影)
院里拨给督导办的15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就这样一笔一笔变为医护人员的精神动力。最后一笔奖金颁发得很特别,奖给了垃圾站、焚烧场的清洁工。6月18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患者康复出院前夕,焦卫红亲自坐着车来到垃圾站,代表医院党委,郑重把奖金送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临时工手里。焦卫红很动情地说:“你们也是抗击非典的英雄,小汤山医院能做到‘零感染’,有你们的一份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