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小汤山医院的碧水之畔,一个个共产党员所绽放出的夺目光芒深深打动和感染着群众。如果说小汤山医院1383名白衣战士能竭尽全力拯救患者于生死线上,那一个个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就如同这条生死线上那看不见,却蜿蜒前伸的生命线,为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强有力地支撑起一片希望的星空。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
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却让许许多多的勇士倒下:
邓练贤,广东第一位倒下的医生;
叶欣,广东第一位倒下的护士长;
陈洪光,广东第一位倒下的重症监护室主任;
范信德,广东第一位倒下的医院司机;
梁世奎,山西第一位倒下的医生;
李晓红,武警医院系统第一位倒下的军医;
丁秀兰,北京第一位倒下的教授级主任医师;
裴鸿烈,天津第一位倒下的医护人员;
……
他们突遇疫情,奋不顾身往前冲的时候,没有豪言壮语;他们走得那样匆忙,甚至没有留下遗言。他们的名字虽然各不相同,可他们甘愿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却完全相同。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如果有人问,在小汤山医院这场生死相搏的激烈战斗中,谁冲在最前面?毫无疑问,像前面的那些勇士一样,是奋战在小汤山医院一线的981名党员。在小汤山抗击非典一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来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是很难用数字量化的。这种力量是激励“小汤山人”创造出“小汤山速度”、创造出“小汤山精神”的不竭动力。
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是从全军和武警部队紧急抽调的,互不隶属,互不了解。不仅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各医疗队之间是陌生的,就连一个医疗队的队员之间许多也是陌生的。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没有熟悉的过程,没有磨合的时间。紧迫的形势却要求医院马上就要投入战斗,马上就要形成战斗力。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如何保证高效运转?
难题,像山一样横亘在小汤山医院临时党委的面前。
与非典病魔作斗争,离不开物质保证,但精神的力量须臾不可或缺。如果说小汤山医院1383名白衣战士能竭尽全力拯救患者于生死线上,那一个个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就如同这条生死线上那看不见,却蜿蜒前伸的生命线,为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强有力地支撑起一片希望的星空。
小汤山医院一线的党员就应该这个样。在白色污染区,虽然党员和群众都穿戴着一样的防护服、防护镜,但每次在最险最难最累的地方,首先出现的总是党员的身影。在医院开诊前的那两三天时间里,许多设备需要到位,许多施工垃圾需要清除, 陆续前来报到的医护人员在各病区主任、护士长等老党员的带动下,放下行李自觉加入劳动的行列。没有组织,没有分工,没有动员,互不相识,但大家干起活儿来,既互相协作,又互相争抢。夜深人静,南京军区医疗队党总支书记黄圣排还没有入睡。为了让上夜班的同志回来能吃上热饭,他每天晚饭都要多打几份回来,等上夜班同志回到宿舍,他再用微波炉热一热,一一端到房间。40多天,他夜夜这样守候。47岁的十三病区护士长、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李敏,是小汤山一线护士中年龄最大的女同志。一次,一位伴有脑梗死后遗症的老年非典患者进食困难,需要下胃管。给非典病人下管,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李敏毫不犹豫地说:“让我来,我岁数最大,没什么后顾之忧。”在污染区一线,所有的共产党员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安全。
这是一种责任,一种品格,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接诊科副主任王党生,只要有非典病人来住院,不管什么时候到,他都坚持站到第一线。抬担架,推轮椅,背病号,扶老人,关键时刻、危险关头,他总是抢在前面。医院政治部干事宋进展说:“王党生是全院近距离接触全部680名非典患者的第一人。”
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种。一病区主任、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晓钟也是医疗队的党支部书记,一次早班交接会上,他看见有些人在揉眼睛,一向性格温和的他为此发了火:“不要以为这些小动作无关紧要,病毒是不会给你留丝毫情面的!”作为一名医学专家,郭晓钟深知非典病毒的危害。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染。党支部书记的职责、医学专家的精湛技术,让郭晓钟义不容辞地充当起拒危险于门外的“把关人”。查病情、下医嘱,他一项项过问;巡诊、查房,他带头走在最前面。按原订计划,他本可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前往德国讲学,可是面对非典的肆虐,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次机会。他说:“我知道自己的岗位,这里更需要我。”
李亚东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赴京抗非典医疗分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为了给医护人员做好保障,本可以住在生活区的李亚东,却三番五次向医院党委申请,硬是住到了医护人员的污染区。不论工作到多晚,李亚东每天必须例行三件事:一是医疗队的38名医生护士,他每天逐一打电话,嘱咐他们服用预防保健药;二是亲自登记每个人的体温,早晚两次,无一遗漏;三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大家鼓劲加油。后来,他又多了一项“课外项目”,就是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数码摄像机,抓住一切机会,拍摄医疗小组成员在小汤山医院的生活工作情况。护士段丽霞在紧急出发奔赴北京的时候,来不及与幼小的孩子告别。当她在摄像机上看到自己无意中被拍下的镜头时,感触地说:“这就是我将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李亚东说:“找机会把这些带子刻成光盘,寄到医护人员的家里。医护人员在这种环境里承受的压力,外人是很难想像的。我多给他们一份温暖,他们就多一份信心和力量。”
“是党员就应该时时处处站排头,越是危险越向前”。护理非典病人,多一次接触,就多一分危险,特别是为重病人擦身、洗脸、喂饭、吸痰等,都需要面对面接触。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身为老党员的七病区护士长辛英总是说:“我是护士长,我上。”一位72岁的非典患者,入院时已经好几天不吃东西了,需要插胃管。不料,病人的大量分泌物喷溅出来,眼疾手快的辛英一下子把身边的两名护士推开,自己却被溅了一身。26床的老人因病情加重连续两次转院,与亲人失去了联系。由于老人神志不清,只记得儿子是开出租车的。根据这一线索,辛英一边用电话帮助联系查找,一边配合医生积极救治。那几天,辛英打了60多个电话,先后与北京市妇联、电视台、汽车出租公司等10多家单位联系,在各方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儿子。当老人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把电话打到老人床前时,老人别提多高兴了。爱心换回了老人的生命。
非常时期,老党员的实际行动就是无言的激励。小汤山医院众多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像一盏盏照亮冲锋前沿的灯,不断引领着战友们往前冲。许多科室老主任、老党员都是业务尖子,本来救治任务就非常繁重,可为了身边的战友,他们又都自觉地承担起各个医疗队“教导员”、“指导员”的责任。医务部主任王海涛,白天忙工作,每天晚饭后还坚持深入生活区找大家沟通思想、促膝谈心,了解饮食有什么问题,住行有什么不便,家里有什么困难,协调相关单位分别落实解决。同志们说他是这里工作时间最长、睡觉时间最短的人。
5月5日凌晨4时,有着近30年党龄的二病区副主任、沈阳军区201医院医务处主任丛闻天已在病房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身上3层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湿,裹得他透不过气来。过度的疲劳让丛闻天不由得感到一阵阵晕眩。“14号床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病情恶化!”面对突发病情,刚刚坐下来没5分钟的丛闻天又跳了起来。“丛副主任,你先休息一会,我们去看看!”二病区医生、沈阳军区第222医院的谭宝慧抓起听诊器说。“我经验丰富,还是我去吧!”不顾大家劝说,丛闻天再次冲到一线,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疲劳。
52岁的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黄德亮,处于传染高危年龄段,本身就有高血压。然而他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插管手术现场。“我比他们都内行一些。”黄德亮平静地说:“我在这里多站一会儿,别人就会少一分危险。”50岁的科主任宋正苓有一天已经在病房连续工作8小时,他刚要脱下防护服走出污染区,听到一位患者病情加重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马上转身,从容地再次冲上一线。看见他一身疲倦的样子,大家竭力劝阻。他却说:“我岁数最大,你们还年轻,让我先上!”这一声声“让我先上”,像无声的号令,极大地鼓舞着周围的人一同冲锋陷阵。
在小汤山医院,政工干部虽然只占1/50,但是他们给一线医护人员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小汤山医院,人们经常被一幅幅醒目的标语感染:“众志成城,战胜非典”、“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困难面前不退缩,危险面前不退让”。这些标语,像一阵阵战鼓,使人激情澎湃,信心倍增。在抗非典一线,由于实行严格的预防制度,除了个人看报纸、看电视,不容许集体活动,但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一天也没间断。做好非常时期、非常任务中的政治工作,要有非常措施、非常办法。小汤山医院充分发挥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机、局域网、传真机的作用,把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模范集体事迹和上级有关指示等制作成录像片、数码图片,在各生活区播放、传递、浏览,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激励和鼓舞作用。
护士节之际,一批奋战在小汤山医院抗非一线的护理人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卫 枫 摄影)
5月21日,十五病区第一批病人康复出院时,病区护士王玲也迎来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组织上正式批准了她的入党申请,吸收她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的王玲是病区年龄最小的医护人员,也是济南军区空军“霸王花”五姐妹中惟一的一名团员。刚来小汤山时,因为她不是党员,所以每次在领受艰巨任务时,姐妹们就常以一种严肃的口吻告诉她:“你不是党员,年龄又小,让我们来吧!”看着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几乎成为共产党员的专利,王玲很不服气,心里暗暗憋了一股劲。她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心情也更加迫切。十五病区开始接收病人的当晚,王玲主动找到病区主任和护士长:“我是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能力比她们强,临床经验比她们丰富,应该值第一班。”10床是一名只有19岁的男孩,由于他在北京其他医院长时间接受治疗,导致血管干瘪、难找,正常输液成了难题。王玲自告奋勇第一个给这位患者输液,她拿出平时练就的“暗光输液”绝招,一针见血,让患者和大家对她刮目相看。5 月30日,在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中作出贡献的沈阳军区医疗队6名医疗队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初,北京军区医疗队10名医疗队员庄严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医护人员迎着骄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为保卫首都人民的生命健康誓死战斗到底。
(唐 宣 摄影)
危急关头争着上,利益面前互相让。在小汤山医院各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会议上,党员们却又不约而同地将功劳推给别人。评选优秀党员大家互相推让,评选先进个人大家互相推让,就连推荐轮休人员名单大家也互相推让。5月28日,为确保打好抗击非典持久战,军委、总部决定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分批轮休。通知下发多日,结果让医院领导始料不及:名额分不下去,反而收到了数百封要求继续战斗在一线的报告。十五病区医生、沈阳军区空军第463医院儿科副主任王虹,经过30多天日夜奋战,老毛病腰痛又犯了,每次走出污染区脱完防护服连腰都直不起来。大家劝她轮休,她却推脱说:“我在一线时间长,患者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治疗,把名额让给最辛苦的护士们吧!”科里考虑到她年龄大,就再劝说她,她还是坚持说:“就是因为我年龄大,是老党员了,这时候更应该给其他同志做好榜样。”药剂科医生、总装306医院药剂科的王杰松得知被大家推荐去轮休的消息后,怎么也不愿下一线,他说:“我是党员,这时候轮休不合适,下次再说吧!”
为了完成轮休任务,院领导分头深入一线,苦口婆心劝说,总算把名额定了下来。5月31日,当第一批328名医疗队员下线休整的车辆缓缓开动时,大家发现车内看不见一位科主任和护士长。而此时,第四批补充上来的来自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兰州军区、白求恩军医学院和四所军医大学的183名队员中,有90%以上是党员骨干。
事实上,一次轮休却让更多的党员留在了危险一线,让更多的党员像标杆一样战斗在一线。
榜样的力量就是无声的动员令。在小汤山医院的碧水之畔,一个个党员所绽放出的夺目光芒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群众。5月17日这一天,七病区、济南军区医疗队的5名医疗队员相继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来自解放军第148医院的护士李红,连续接诊病人到凌晨1时,鼻梁上还有一道明显的戴防护口罩留下的压痕。拿着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她秀气的脸上未见半丝疲倦,反而有些泛红。“我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是个思想比较单纯的女孩。当我和战友们站在抗击非典一线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时,我感觉自己突然长大成熟了。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加入党组织,这对我来说,将是一生的骄傲。”轻拂的夜风,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心声。来自第89医院的医生赵志刚激动地说:“这几天,在抗击非典一线看到党员们遇险先上,有难先冲,对我震动很大。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时代青年最高的人生理想。”坐在一旁的临时党支部书记郑开运,不知什么时候眼睛湿润了。他掷地有声地说:“大家都是好样的,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你们以一个优秀青年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5月20日,小汤山医院内勤组的查晓柳、高伟等14名团员向所属的武警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5月22日,小汤山医院十九病区医生汤朝辉、护士李海倩等6名团员青年向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5月28日,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的杨立、刘红鹰、姚伟、刘文清等8位老党员再次向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坚决留在一线的申请书;
……
“生命线”,一条用忘我和执著织就的奉献之线,一首用信念和友爱谱写的真情之歌。“生命线”让死神却步,让病魔畏缩。
“生命线”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