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系统并发症

血液系统并发症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贫血的发生还应怀疑到溶血的可能,并应做相应的血液学实验室检查。此外,危重患者或放置动脉导管者频繁的抽血进行各种血液学检查也是应考虑的失血因素之一。与此相对照,肝素应用者中约有5%可形成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和出血并发症。严重血栓和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已应用免疫球蛋白来治疗。当临床上出现DIC的相关表现并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时,可做出DIC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一)贫血

危重患者的血液学(红系统、白系统和巨核细胞)紊乱是常见的。24h内血细胞比容下降2%~3%应立即考虑到过多的失血和(或)生成不足。除了明显的失血部位(胃肠道、外科引流等)以外,创伤、抗凝治疗或器械检查的患者也许有较隐蔽的出血部位,如肝素化患者的腹膜后出血就很难发现,CT扫描对此有帮助。急性贫血的发生还应怀疑到溶血的可能,并应做相应的血液学实验室检查。评价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或药物所致溶血性贫血的可能性。大量输液后因血液稀释也可引起血红蛋白的降低,但降低程度一般不会是严重的。此外,危重患者或放置动脉导管者频繁的抽血进行各种血液学检查也是应考虑的失血因素之一。

(二)血小板减少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可由消耗的增加和生成的减少所引起。增加血小板消耗的其他原因包括DIC和血管内压力监护装置。已有文献报道,在放置右心导管以后血小板计数降至50000/ml。大多数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均是由于血小板生成的减少。与此相对照,肝素应用者中约有5%可形成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和出血并发症。常在开始应用此治疗7~8d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因为危重患者应用抗凝治疗是经常的,若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检查血IgG免疫球蛋白水平是有帮助的,肝素所致血小板减少通常在停用肝素后迅速恢复。严重血栓和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已应用免疫球蛋白来治疗。应用预防剂量的肝素,甚至接触肝素包裹的导管也可引起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文献报道,呼吸衰竭有5%~37%并发DIC,可以并发急性、亚急性DIC,也可以并发慢性DIC。当临床发生多发性血栓栓塞、顽固性休克、严重出血倾向(大片皮肤瘀斑、多脏器出血)、血不凝(动脉穿刺部位持续出血)等表现时,应进行DIC的有关实验室检查。DIC产生的化验结果异常包括:①血小板减少;②在玻璃管中让血液凝结时,血块极小;③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显著延长;④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⑤血浆鱼精蛋白凝聚试验检查纤维蛋白单体结果为阳性;⑥血清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很高。检查特殊凝血因子可见多种因子的水平低下,尤其是Ⅴ和Ⅷ因子降低更明显。当临床上出现DIC的相关表现并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时,可做出DIC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