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道并发症的防治

气道并发症的防治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喉和气管损伤的因素有多种,仔细地进行日常气道处理和精心护理可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移动、吞咽或咳嗽可引起气囊表面和气管黏膜的摩擦进一步加重损伤。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可用纤维支气管镜来证实导管的位置和是否通畅。机械通气时如果有严密的监护和完整的报警系统,可及时发现插管脱出,即时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患者一般还是安全的。预防气管内导管并发症的措施总结见表23-10。

引起喉和气管损伤的因素有多种,仔细地进行日常气道处理和精心护理可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表23-9)。插管的气囊内压力显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与气囊相关的损伤是由于气囊内压超过毛细血管灌注压(20~30mmHg)时,气管黏膜的缺血性损伤引起的。患者的移动、吞咽或咳嗽可引起气囊表面和气管黏膜的摩擦进一步加重损伤。应用高容低压气囊可减少气囊相关气管损伤发生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气管壁内的限制,这些气囊的压力-容量关系也可改变它们的性质为低容高压气囊。处理的方法有:每次少量地注气来充涨气囊,以压力计来测定气囊内压,避免应用小管径的气管插管有助于预防过高的气囊内压。有些学者甚至采用故意气囊少注气的“允许少量漏气”方法(可以用听诊或测定吸入和呼出潮气量来评估)。此外,应避免气管插管(或套管)在气道内折曲和扭转,因为这可增加气道阻力,诱发疼痛、咳嗽并加重黏膜损伤。

表23-9 气道处理的日常工作

应始终保证气管插管在气道内的适当位置(插入2/3的气管深度),气管插管后一旦证实插管的位置是恰当的(可根据胸片观察导管在气管内的位置),就应该在导管的唇或鼻孔处做好标记,记住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厘米数),并告诉护士和呼吸治疗师,嘱其在翻身、叩背及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导管插入的深度和位置。在胸骨上窝仔细地触诊,尤其是通过气囊充气和立即放气的比较,可确定某些患者的气囊位置。可通过胸部X线片来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气管插管的尖端位于隆突之上3~5cm一般认为插管深度合适。重要的是需要注意,插管尖端在患者屈颈或伸颈时将沿着患者的下颏方向移动,从完全伸颈到完全屈颈可移动2~4cm。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可用纤维支气管镜来证实导管的位置和是否通畅。由于插管过浅或患者翻身、头部活动、强烈咳嗽,加之固定不牢固等均可导致气管插管的脱出,有文献报道插管脱出率达5%~10%。机械通气时如果有严密的监护和完整的报警系统,可及时发现插管脱出,即时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患者一般还是安全的。然而,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呼吸机的脱节,那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预防气管内导管并发症的措施总结见表23-10。

表23-10 气管内导管保留期间减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