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除为了供连接呼吸机应用之外,尚有供气管吸引和肺灌洗、保护气道、预防气道阻塞等用途。已有多个研究表明,患者在计划拔管失败以后重新插管,增加住院病死率,延长住ICU和住院时间。因为拔管延迟和拔管失败均与不良后果相关,所以临床医生需要更准确地预计拔管的适当时机。
1.拔管时机 能撤机者并不意味着就能马上拔管(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能否拔管应单独作为另一问题来考虑。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除为了供连接呼吸机应用之外,尚有供气管吸引和肺灌洗、保护气道、预防气道阻塞等用途。只有当这些用途都不需要时才可拔管。具体地说,适宜拔管者应是能完全撤机,并具有完整气道保护反射,能自主有力地咳嗽、咳痰,食物反流误吸的危险性不高,预计拔管后发生喉水肿和上气道阻塞的可能性不大的患者。
文献报道2%~25%的患者在拔管24~72h后需要重新插管,大多数研究报道的拔管失败率为10%~15%,在内科或外科ICU,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拔管失败率较高。已有多个研究表明,患者在计划拔管失败以后重新插管,增加住院病死率,延长住ICU和住院时间。另一方面,不必要的延迟拔管也延长住ICU时间,增加发生VAP的危险和增加住院病死率。
因为拔管延迟和拔管失败均与不良后果相关,所以临床医生需要更准确地预计拔管的适当时机。研究显示,通过恰当地实施和监测SBT可有85%的成功拔管预计值。
在完全撤机后,确定能否拔管的过程通常为5~10min,若难以判断,也可延长时间。
2.拔管的方法步骤 见表28-6。拔管后喉痛、声音嘶哑可持续48~72h。
表28-6 拔除气管内导管时需要准备的装置和拔管操作步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