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通气技术是一种利用急救者呼出的气体为患者通气的技术,可用口对口或口对面罩的通气技术来进行。
(一)口对口通气
口对口通气是紧急通气时为患者输送适当潮气量的最可靠方法。自1974年以来,美国心脏学会(Americon Heart Association,AHA)在其制定的基础心脏生命支持(BCLS)的指导原则中就一直推荐口对口通气作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重要手段。口对口通气的正确方法为:在清理呼吸道、将患者下颌上抬、头部后仰,打开气道以后,营救者用手指捏紧患者鼻孔,大口深吸气,然后用双唇包绕患者的嘴唇,用力吹气,然后将口移开,同时放松患者鼻孔,深吸气后再进行第2次,如此反复进行。在成年患者,每分钟进行12~16次,每次吹入气量800~1200ml,正确操作口对口通气时应能观察到患者胸廓在每次吹气时上抬,吹气后应有气体自患者口鼻呼出,若已建立血液循环,患者在接受数次口对口通气后唇色应由发绀变红。
与口对口通气相关的问题之一是胃充气,当施加高咽部压力时,胃充气的危险性增加。咽部高压是与高气道阻力(例如阻塞气道)、低肺顺应性、短吸气时间(产生高吸气流量)和呼吸“堆积”(两次呼吸之间没有适当的肺排气时间)相关的。Sellick动作(对环状软骨施加固定压力)可用以降低口对口通气时胃充气的危险。
在呼出气通气期间,输送的氧浓度约为16%,CO2浓度约为5%。如果营救者呼吸补充氧气,那么口对口面罩通气时可以增加输送的氧浓度。
与应用口对口通气相关的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营救者感染疾病,例如感染B型肝炎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危险。1987年美国对728位非专业、正在参加心肺复苏训练课学习的人员进行调查,97%的人报告他们将对不认识的人实施CPR,然而只有45%的人愿意对已知或怀疑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者进行CPR。BCLS(基础心脏生命支持)指导专家1990年的观察:40%的人反应是由于害怕传染疾病犹豫去做口对口通气。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可以经涎液传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偶然的接触传染(即不是通过性或子宫内的接触是不可能的)。虽然医护工作者由于职业性接触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有很低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为慎重起见,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的建议:当进行呼气通气时应该采用保护性屏障措施(例如口对面罩装置)。不管紧急通气时疾病传播的危险是确定的或仅是可疑的,口对口通气应予劝阻,无论何时,只要可能,应该用替代性通气装置(如口对面罩或气囊-活瓣面罩)。
(二)口对面罩通气
口对面罩在国内又称加压口罩,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有很多种口对面罩装置可用于临床呼出气通气。这些装置可在营救者和患者之间提供屏障,以这种方式可阻止感染性疾病在患者和营救者之间的传染。虽然这种方法自1950年以来就被应用,但由于近年来人们对CPR时传染疾病的问题更为关注,也因为现已认识到用气囊-活瓣面罩通气时的通气量经常不足,从而使口对面罩通气变得更受欢迎。美国心脏学会现在推荐口对面罩通气作为BCLS的一部分,美国现在有很多医院在所有患者的床旁均提供这种装置。
理想的口对面罩通气装置应该有以下特点:
1.面罩扣在患者面部应不漏气,这可以在面罩口周边应用富有弹性的充气套垫来做到。
2.应设有乳头状接口以便口对面罩通气时可接氧气源补氧,乳头接口应安装有单向活瓣或插销,以避免不用氧时漏气。
3.面罩应该用透明材料制作,以便可看见患者鼻、口和及时发现反流食物。
4.面罩应该有标准化接口,内径15mm,外径22mm,便于需要时可以接气囊-活瓣复苏器。
5.面罩的平均大小应对绝大多数成人均能适用,对于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成人,或儿童、婴儿应有特制的面罩。
6.面罩上应连接有单向活瓣或过滤器以保护营救者免被患者呼出气或呕吐物所污染。患者的呼出气应有另外出气口,并距离营救者的吹气口有一定距离。活瓣或过滤器不应被呕吐物或湿化冷凝水所堵塞。在营救者和患者之间还应该用延伸管作为额外的屏障。
7.活瓣、过滤器和延伸管应该有很小的气流阻力,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的规定:在流量50L/min时装置产生的回压应<5cmH2O。目前有些市售装置已证明对气流的阻力过高。
8.面罩无效腔应尽量减小,尤其是应用于婴幼儿的面罩。
口对面罩通气应该可以输送高潮气量,然而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装置中它们的构造和功能是有差别的,美国心脏学会(AHA)介绍,有的输送潮气量少于0.8L。虽然这些装置能提供患者与营救者之间的屏障,但有些装置的单向活瓣允许回漏。因为此理由,为保护营救者,配有后备途径的装置(例如单向活瓣、过滤器和延伸管)应是比较理想的。
以正确的技术固定面罩是重要的,营救者位于患者的头部,面罩盖住患者的鼻和口,营救者用双手拇指压住面罩(图31-1)。每只手的示指置于患者的下颌骨下,当将患者的头做斜后仰时下颌骨被提起。面罩用营救者的拇指将其封闭。另一种方法是营救者用双手的拇指和示指将面罩的周边围住压紧,用其他手指提起下颚骨和使患者头后仰。无论用哪种方法,营救者均要用双手扣住面罩周边和打开患者的气道。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下颌骨应提起但不倾斜头部。为了有效地应用口对面罩通气装置,需要对营救者进行训练、指导和监督实践。
图31-1 正确的固定面罩技术
注:A.营救者用双手拇指压住面罩周边和用其他手指提起患者下颌;B.营救者用双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面罩和用其他手指提起患者下颌
虽然口对面罩通气应用于营救者的呼气,但可以增加补氧。有些装置有氧乳头状接头可接氧气,可将高浓度的氧输送进这些装置。
用于呼气的另一类屏障装置是面护套(face shield),面护套有一透明的塑料薄片和单向活瓣可将营救者和患者分隔开。当用面护套行口对口通气时,可以根据营救者的口做成密封垫,营救者呼出的气体在面护套和患者面部之间漏出。这些装置主要由非专业人员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