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证
(1)冠心病的诊断。
(2)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3)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灌注是否成功。
(4)鉴别心肌梗死区活性与非活性心肌,术前预测血流灌注减低区及室壁活动消失区、血管再通术后局部功能是否恢复。
(5)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代谢和功能的恢复。
(6)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评价。
(7)心肌病的研究和评价。
2.检查程序
(1)检查前患者准备:①注射FDG要求至少禁食12h,检查前2天禁饮咖啡、茶及含乙醇等饮料,停服氨茶碱及其他扩血管药物。②注射FDG之前,采用指尖采血法测量患者血糖水平。若>8.3mmol/L(150mg/dl),不需口服葡萄糖;若<8.3mmol/L(150mg/dl),则应让患者口服葡萄糖50g。③检查前3天查血钾。若有血钾变化征象,检查当天应继续复查。血钾正常值范围为3.5~5.0mmol/L(3.5~5.0mEq/L)。若血钾<3.7mmol/L(3.7mEq/L),则应停止检查。④对于糖尿病患者,检查时患者血糖应<8.3mmol/L(150mg/dl);检查前患者禁早餐,若患者无法忍受饥饿或血糖<4.9mmol/L(90mg/dl),可进食少量低脂或无脂的糖类食物,若检查安排在下午,患者可进食少量早餐,中餐禁食,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况对其疾病诊断非常重要,应严格控制好患者的血糖。⑤符合血糖水平及正常口服葡萄糖后,患者应休息45min后注射显像剂,成人注射FDG一般为10mCi(370MBq),注射后嘱患者尽量保持放松体位和休息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运动和言谈,休息60min后开始采集,个别显像不满意的患者可延迟1h后再采集。
(2)检查方法:采集体位。采集图像时对患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患者在检查进行中应保持体位固定不动。摆位应尽量使患者感到舒适,利用胸骨作为体表定位标志,并利用激光定位线确定扫描起始位置及扫描范围,常规PET/CT扫描范围为1个床位即15cm。
(3)图像采集和重建:根据扫描计划,先行多层CT扫描,由胸廓向膈面方向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80mA、层厚5mm、间隔4.25mm、FOV 25cm,再行PET采集,层厚为5mm、间隔4.25mm、FOV为25cm,2D采集模式采用FORE-Iterative重建,重建矩阵为128×128。若发现PET在采集过程中有移动,应重新采集。重建图像送至高级后处理工作站,生成短轴、水平长轴、垂直长轴图像及靶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