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肉芽肿及炎性假瘤等病灶内含有大量代谢旺盛的活性细胞,出现FDG高摄取,形态学表现与恶性肿瘤相似,鉴别较困难。病灶部位FDG浓聚(即高代谢灶)可诊断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典型的肝脓肿呈环状核素浓聚,且分布不均匀,中央呈放射性缺损。胰腺炎呈弥漫性核素摄取,但摄取程度较轻,结节样核素浓聚,CT表现较为典型,可见胰腺肿胀、周围渗出、周围筋膜增厚等表现。最常见的炎症性核素摄取是全身的淋巴结,以双侧肺门及口咽部淋巴结摄取较重,双侧肺门淋巴结核素摄取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双侧肺门区结节样核素摄取,对称,浓聚程度轻重不一,随访无明显变化。口咽部淋巴环摄取较重,在正常图像上亦显示较重的摄取,与口腔部炎症鉴别较难(图18-4至图18-7)。
图18-4 左下肺炎性假瘤
左下肺外基底段见团块状影,周边见渗出性改变,PET显像见核素浓聚,SUV为3.2;术后病理证实为肺内炎性假瘤
图18-5 回盲部炎症
男性,35岁,腹胀、便秘20余天,PET/CT检查发现右下腹部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结构欠清,PET显像见FDG中度浓聚,SUV为4.8;诊断考虑为回盲部肿瘤;术后病理结果为回盲瓣开口处靠近盲肠一侧见慢性溃疡型病变伴较多嗜酸性细胞浸润,并形成炎性包块
图18-6 急性胰腺炎
PET/CT检查见胰腺肿胀,胰腺小叶间隔消失,胰腺周围见液性渗出,腹腔内少量积液;PET显像见胰腺组织弥漫性不均匀FDG摄取,无结节样核素浓聚
图18-7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双侧腋窝、纵隔内、双侧肺门、双侧腹股沟见多发肿大淋巴结,PET显像见核素浓聚。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除了炎症性病变可见核素摄取或浓聚之外,一些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也会出现核素的异常摄取,容易造成假阳性的诊断。有时,平滑肌瘤会增生活跃、生长迅速,并且出现FDG高摄取,也可同时伴有玻璃样变、黏液变、囊性变、水肿、出血及坏死等改变。乳腺小腺瘤出现假阳性,病理检查示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也会出现异常核素摄取,浓聚不均,但浓聚程度较高。
良性病变的高代谢表现,需要与恶性肿瘤的高代谢进行鉴别,目前鉴别诊断的方法有多种,归纳起来包括双时或多时显像、多种显像剂联合显像和综合诊断。赵军等利用双时相(早期显像于注射FDG后40~65min,延迟显像于注射后1.5~2.5h进行)PET显像对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表明,肺恶性病变延迟显像SUV升高的幅度高于良性病变,但结核及炎性肉芽肿延迟显像SUV也可增高。主要方法是测定两次显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并计算两次显像SUV变化率。
另一利用FDG PET双时相显像法鉴别肿瘤与炎症病变的基础研究,其方法是:①体外细胞实验。采用人间皮细胞瘤、大鼠间皮细胞瘤、小鼠间皮细胞瘤、小鼠黑色素瘤、人骨髓瘤、人卵巢癌细胞及8位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将FDG加入培养上述细胞的培养皿中,20min及60min后,分别用磷酸缓冲液冲洗4次,测量其放射性计数,计算末次测量与首次测量的计数比值。②动物实验。将大鼠间皮细胞瘤细胞种植在大鼠左前肢,显像前3d在大鼠右前肢人为制造炎症病灶,禁食4h后,静脉注射45min及90min后显像,分别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用末次显像值与首次显像的SUV(标准摄取值)相比,得到变化率。③患者研究。对76位患者间隔时间平均为52min的两次显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ROI(拟检查区)为4像素,用末次显像与首次显像的SUV相比,得到变化率。具体结果如下:a.体外细胞实验。除人卵巢癌细胞的FDG摄取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肿瘤细胞的摄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增加(P<0.01);但有7个正常人的血液样品的单核细胞FDG摄取率下降。b.动物实验。恶性病灶处90min时显像SUV明显高于45min时的SUV(P<0.01);炎症病灶处则为90min时SUV值较45min时明显下降(P<0.05)。c.临床研究。肺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其病灶处的90min显像SUV明显高于45min显像时(P<0.001);肺部良性占位病变的患者,病灶处90min时的SUV较45min时有轻微下降(P<0.05);而因放疗所致的炎症病灶及下肢疼痛行修复术的患者的局部病灶,90min时的SUV较45min时无明显变化(P>0.05)。FDG PET双时相显像法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但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综合以上研究表明延迟显像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仍有不确定性,需大规模的临床资料和经验的积累。多种显像剂的联合应用是目前的发展方向,也是目前最实用的方法。
(李天然 郑春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