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外用药物治疗偏方
偏方1
【组方】 活蚯蚓数条,白糖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活蚯蚓剖开洗净,加入白糖适量浸渍4小时后取汁备用。
【用法】 以药汁外涂患处,每天3~4次。
【疗程】 连续外用5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2
【组方】 鲜紫花地丁10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鲜紫花地丁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或另换,以患处不干绷为佳,药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3
【组方】 鲜蒲公英10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鲜蒲公英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或另换,以患处不干绷为佳,药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4
【组方】 鲜仙人掌(去刺)10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鲜仙人掌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或另换,以患处不干绷为佳,药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5
【组方】 鲜芭蕉根10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鲜芭蕉根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或另换,以患处不干绷为佳,药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6
【组方】 鲜马齿苋10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鲜马齿苋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或另换,以患处不干绷为佳,药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7
【组方】 鲜大青叶15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者。
【制法】 将鲜大青叶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或另换,以患处不干绷为佳,药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8
【组方】 鲜绿豆芽20克,食盐适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风热毒蕴型丹毒,皮肤焮红灼热,肿胀者。
【制法】 将鲜绿豆芽洗净加盐适量捣烂。
【用法】 湿敷红斑处,每天换药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敷后防止干燥,干燥后可用原汁或冷开水淋上湿润之或另换,以不致患处干绷不适为佳,鲜绿豆芽宜现用现捣,有水疱及溃疡者禁用。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