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虚寒凝型

血虚寒凝型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硬结,斑块,边缘中央青紫冷痛,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苔白,脉沉细。外用药物治疗偏方偏方1 生鸡蛋5枚,植物油适量。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偏方4 猪油30%,蜂蜜70%。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偏方6 桃红、桂枝、生姜各30克,食盐60克。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偏方7 大蒜1把,辣椒茎60克,陈皮10克。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偏方8 红花适量,50%乙醇500毫升。

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硬结,斑块,边缘中央青紫冷痛,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苔白,脉沉细。

外用药物治疗偏方

偏方1

【组方】 生鸡蛋5枚,植物油适量。

【功效】 散结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伴青紫冷痛者。

【制法】 将鸡蛋煮熟,去清取黄,用少许植物油加热后放入蛋黄,煎至蛋黄发黑流出黄油,收集蛋黄油备用。

【用法】 用蛋黄油外涂患处,每天3~5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宜外用,不宜口服。

【来源】 民间

偏方2

【组方】 桂皮60克,95%乙醇500毫升,松香粉100克,樟脑25克。

【功效】 活血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者。

【制法】 将桂皮放入乙醇内浸泡3~5天,再加入松香粉、樟脑混匀。

【用法】 外用患处10~20分钟,每天2~3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3

【组方】 桂枝、川椒各15克,大黄、艾叶各30克,细辛、红花各3克。

【功效】 温经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疼痛喜暖者。

【制法】 上药加水1 500毫升煎煮30分钟,弃渣留汁。

【用法】 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外洗患处30分钟,早、晚各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4

【组方】 猪油30%,蜂蜜70%。

【功效】 润肤止痒。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疼痛喜暖者。

【制法】 调和成膏状。

【用法】 外敷患处,每天2~3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宜外用,不宜口服。

【来源】 民间

偏方5

【组方】 花椒15克,鲜姜、肉桂各12克,艾叶10克。

【功效】 温阳通络,活血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疼痛喜暖者。

【制法】 上药加水1 500毫升浸泡后,煎煮30分钟,弃渣留汁。

【用法】 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外洗患处,每次10~20分钟,每天2~3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6

【组方】 桃红、桂枝、生姜各30克,食盐60克。

【功效】 温阳通络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者。

【制法】 上药用水1 500毫升浸泡后煎煮30分钟,弃渣留汁。

【用法】 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外洗患处,每次10~20分钟,每天2~3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宜外用,不宜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7

【组方】 大蒜1把,辣椒茎60克,陈皮10克。

【功效】 温阳通络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疼痛喜暖者。

【制法】 上药用水1 500毫升浸泡后煎煮30分钟,弃渣留汁。

【用法】 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外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天1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大蒜对皮肤有刺激性,外用时以皮肤潮红、不起疱为佳。本方只可外用,不可口服。

【来源】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8

【组方】 红花适量,50%乙醇500毫升。

【功效】 温经活血,消肿止痛。适用于血虚寒凝型冻疮,局部皮肤发红硬结,疼痛喜暖者。

【制法】 将红花洗净晾干,浸泡于乙醇内1~2天备用。

【用法】 用药液外涂患处,每天3~5次。

【疗程】 连续外用7天为1个疗程,外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方只宜外用,不宜口服。

【来源】 民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